楊依華格格就笑了,極小聲地說:‘你是小孩子,還是個男孩子,你當然不知道了。
‘姐姐這會兒就對你說,康熙爺時候,就下令不許纏足了。可有的人,不怕走路不方便,還纏。大楊村就有幾戶富家的女孩纏腳,疼得她們都不敢走路。她們要想走路,就得扶住牆走。
‘小弟,你沒有看見,我娘都沒纏腳,娘也不讓我纏腳。娘還說,好好的腳裹成那樣,一輩子都別想好好走路了。那要是身後有一隻狼在追趕,那,可是沒跑了!’
楊依華說完就捂著嘴格格笑了,鄭曉文也跟著笑起來。楊依林、楊依山,他們兩人都在注意鄭村的街道、房子,都沒有聽到這兩人說了什麼,他們也都沒有笑。前面趕馬車的鄭守業,一直和楊志業說著話,他兩人更是沒有聽到。
大馬車一出城門,鄭曉文不再說話,她的眼睛忙活得左右看起來,心裡還隨著眼睛的看,說著心語:啊!好大,好寬闊的麥田啊!
鄭曉文正看著近處、遠處已經成熟了的,廣闊的淡土黃色小麥田野,忽然,一陣清風在麥田裡拂過,她心裡又說:啊!麥穗連著麥稈起伏的波浪,這才真叫一個壯觀呢!城市裡的同學們,都趕快來村兒裡看成熟的麥子田野吧!
鄭曉文又往四周的遠處望望,她看到渾渾的遠處,隔很遠就有一片樹林,心裡說:哦,這景緻我在華元郊外,在羊頭山都看見過,這就是十幾裡外,或是二十幾裡以外的村莊。
鄭曉文收回目光,她看著這寬闊的麥田,看著這豐收的景象,她就知道這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年景,心裡說:
看來這乾隆時期的農民生活,還挺安生、挺安寧的啊。
那是啊,現在正是乾隆在位的興盛時期,那也一定是國泰民安了。
哎呀,不得了了,再有二十年,那乾隆弘曆就開始老朽昏庸了!他一昏庸,朝裡那些官吏們也不講政績了,作風也敗壞了。他還施行閉關鎖國,他對世界的先進技術風潮不聞不問,他都拉了中華的倒車,他還像沒事人一樣呢!
這事兒我不知道是不說,這讓我知道了,那就是不行!趁這會兒,他還沒有犯下這個超級大錯誤,我得趕緊上朝去說服他!他要是不聽我的勸告,我也沒辦法,那就聽憑各地群雄起義吧!
喲,喲,且慢,且慢,憑你個小小女子,你就能說服一個大清皇帝?
那,我要是說服了他呢?喲,鄭曉文,就算你說服了那乾隆,那也是乾隆他的魂魄在後悔!歷史已經過去了,已經記載下來了這個朝代的大事,那些起義的,和國軍打仗的,勞軍傷財的事兒,誰還能抹掉啊……
楊依林見車都停下了,鄭曉文還在發愣,他拍一下鄭曉文,說:‘到咱家的麥地了,大家都在下車,你還愣著幹什麼?’
鄭曉文回過神兒,趕快給自己打圓場,說:‘這麥田風光,我還沒有觀賞夠呢,走,下去車再繼續看!’
鄭守業看看這四個孩子,他朝著那三個年齡小的說:‘來之前,我就說不讓你們三個來,你們還不樂意,鬧著要來,還非得讓給你們準備鐮刀。行,行,不說了,這樣吧,我現在就給你們分配怎麼割麥。
‘依山割過麥子了,你割三行。你們這三個人,每人割一行麥子。你們都得記住,麥茬要留得低一點。一會兒,你們看大人怎麼割麥子,你們再學著點,就會了。’
這六個人剛割了一會兒麥子,有兩個打短工的,手裡拿著鐮刀,都過來了。
鄭守業迎上去說:‘還是你們兩人的訊息靈通啊,這不,剛下鐮割麥,你們兩個就到了。其實,我是怕你們忙,事先才沒有對你們說。’
其中一個短工說:‘我們兩個都操著收麥的心呢,麥子熟了,就怕下雨,還是快些割下來,打完場,把糧食拿回家,我們兩個才會放心。’
鄭守業心裡很感動,也很高興,他說:‘真是太感謝兩個兄弟了,那咱就一起下鐮割麥子吧。’
鄭、楊兩家人,加上打短工的兩個人,幾個人忙著割麥子、曬麥子,石磙碾壓、揚場,一連忙了八九天,總算把麥秸垛起來,把麥粒運回了鄭家。
鄭曉文實踐了收麥全過程,她心裡說:整天吃的白麵饃,原來就是經過這麼多細節得來的啊。哦,還有細節呢,還得把麥子磨成麵粉,再做成饃,才能吃。真的是細節多多啊,種莊稼的人太累了。
哦,還有呢,我知道了,‘浪費’一詞,可能就是從莊稼人的汗水裡提煉出來的。以後,做飯做菜,就做得正好夠吃,再也不能吃不完扔掉了。
鄭家的新麥面磨出來了。鄭曉文吃著稍微發點黑的新麥面饃,說:‘嗯,這饃饃可是真鮮香啊,太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