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文看這一家人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的,根本不像風塵滿身、穿著破爛的逃荒樣子……
鄭曉文正在思索,她聽見爹說:‘兒子,過來見過你楊叔叔、嬸嬸、哥哥、姐姐。’
鄭曉文不知道這個朝代的這個時期,還有這個地方的禮節,她不知道該怎麼行禮。心裡說:反正自己是個小孩子,做到恭敬,可能就可以了。她起身向前走了兩步,看看楊志業,鞠了一躬說:‘楊叔叔好。’她又朝嬸嬸鞠了一躬說:‘嬸嬸好。’
那嬸嬸初次出遠門,又到了一個陌生地方、生人家裡,這時候,嬸嬸定定神,才靜下心仔細地看了看鄭曉文,說:‘看這孩子長得這麼好看,又知禮節,真是讓人太喜歡了。’
娘笑了接話說:‘我看你家兒子、你家姑娘長得,那才算是好看呢,呵呵。’
大人們說過笑過,鄭曉文對楊依山點點頭說:‘大哥好。’楊依山對鄭曉文笑笑,點了點頭。鄭曉文又看著楊依華說:‘姐姐好。’楊依華也對鄭曉文點頭笑了笑。
等輪到鄭曉文和楊依林說話了。鄭曉文看看楊依林,心裡不禁一驚一愣:啊?哇呀,這不就是楊依林的小少年形象嗎,他的名字也是叫楊依林,他的小名也是叫世傑,就算是長得像,也不能連名字都一樣呀,這是怎麼回事兒啊?!
那楊依林看看鄭曉文,他也看得發呆了:這個男孩子,我在那裡見過他啊?我對他的長相怎麼這麼熟悉啊?他究竟是誰?
爹看兩個小孩子,都是看著對方不說話,他心裡猜想:可能是年齡有點相當,兒子叫不出哥哥了。他趕快朝鄭曉文說:‘兒子,你依林哥哥不要說比你大一歲,就是比你大一個月,那你也得叫哥,趕快行個見面禮吧。’
楊依林沒等鄭曉文給他行見面禮,他趕快上前兩步,拉住鄭曉文的手說:‘弟弟好。’說完,他又擁抱了鄭曉文。
這個擁抱,因為是小孩子的親熱舉動,大人們也沒多想,都是高興得嘴上直笑。
這時候,爹站起身說:‘走吧,東院就是給親戚們準備的住的地方。東院上房、西屋,都有現成的床,現成的被褥,咱們到那裡再收拾一下就行了。’
鄭曉文跟著這群人來到東院,她往周圍看看:哦,這院裡真的沒有花草樹木啊。我看這東院的院落房屋佈局,和西宅的差不多,就是這院的臨街房中間地方,有個拱形頂的大拉車門。嗯,對了,娘說這個院裡有牲口,牲口就是拉車的嘛,可能牲口就在臨街房裡呢。
兩家人進來東院後面的這一進院子裡,爹先開了上房的門,又開了西廂房的門。
楊家父母住了上房東里間,女兒楊依華住了上房西里間。楊依山、楊依林住了西廂房。
鄭家父母又帶著楊家人看過東邊兩進宅院,楊家人對宅院的各個地方都比較熟悉了,鄭家三口人才回了西宅上房。
鄭曉文聽爹對娘說著楊家人的來歷:
楊家在大楊村也是個富裕戶。楊志業和哥哥楊健業都很能幹,也都是本分人,兄弟兩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分家。
楊家兄弟的手藝活是木匠,做工精緻細巧,很方便出售。做好的傢俱,就拉到城裡去賣,日子過得很平穩,家裡還有些盈餘。
那天,楊家兄弟商量著,想把剛買回來的牛賣了,換成騾子。
楊志業起大早,趕著自家的牛,到二十里外的城裡去了。一直到中午,他也沒有看中一頭騾子。買騾子得用賣牛的錢,沒看中想買的騾子,也沒有賣成牛,他趕著牛又回了家。
傍晚,楊家人正準備吃飯,呼呼嗵嗵進來幾個穿官服的人,問:‘早上,楊志業是不是到城裡賣牛了?’
楊志業心想:賣牛換騾子,賣和換一樣,我賣牛怎麼了?他回話說:‘是啊。’
穿官服的人說:‘你家還有牛嗎?讓看看!’說完,幾個人就朝著楊家的牲口屋去了。
他們一看牛圈裡有一頭牛,惱了,都指著楊志業喝斥起來:‘你家的牛不是賣了嗎?這牛怎麼還在家裡呢?實話告訴你,有人去官府告你了!說你把村裡別人家的牛偷了!賣了!’
楊志業趕緊說著拿牛換騾子的過程,穿官服的一群人根本不聽,拉著楊志業,一邊五花大綁一邊說:‘別羅嗦了,到了官府,看你還能不能再編出假話來,走!他們就這樣,把楊志業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