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是百分百信任這位先生的。
但是為了堵住眾臣止口,這位先生卻不娶妻,不生子,生活單調到髮指,二十多年來一直如此!
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
每每一想到這裡,趙頊的眼眶就溼潤了。
得師如此,夫復何求?
一生的承諾,必將信守!
有鑑於此,那些跪倒在地上,幾乎是要逼宮的司馬光等老臣,就顯得愈發令人厭惡。
其實趙頊覺得,這些臣子早就可以清除出去了,但事實證明,一味的罷官並不能解決問題,反倒讓這些臣子博得同情,由下而上地反抗。
讓他們展現出自己的無能,灰溜溜地請辭,才是最致命的打擊。
不過有些人並不是能力不成,純粹是立場問題。
完全站在士大夫的利益上,不顧國家天下,變法支援的,他們必然要反對。
因為變法觸及了士大夫的利益,將資源重新分配,強國強民。
而在這些臣子看來,此乃自取滅亡之道,天子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與百姓何干?
豈能用士大夫的利益,去滿足庶民的要求?
這種大宋百年重文輕武后養成的極端心態,是變法的最大阻礙。
直到對外戰爭節節勝利,才堵住了士大夫的嘴,也令許多明理之人轉而支援。
國家強則民強,與其守住現有的地盤,不如向外開拓,獲取更大的資源。
以前大宋戰勝得不到好處,戰敗就丟地賠款,讓人看不到希望,現在思維是該改變了。
所以求和派的陣營不斷縮小,直到不久前,自行消亡。
剩下的保守派,雖然主張打仗,但依舊抱著老觀念不放,正是以司馬光為守的一群臣子。
其中司馬光也是宰相,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集賢院大學士,所以很能折騰。
此時,趙頊看著司馬光的目光,一如當年英宗趙曙看向首相韓琦。
他也不說,就看著你。
司馬光迎著天子的目光,閉上了嘴。
那個意思已經十分清晰,讓他乞骸骨。
這三個字聽起來不吉利,其實是自請退職的意思,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回老家安度晚年。
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一般來說,天子還會給臣子加封,以示功成身就。
如果不知趣,可以去請教一下屍骨已寒的韓琦。
看著前方,那道至始至終都很淡然,讓天子衝鋒陷陣的背影,司馬光身子一顫,緩緩把頭垂了下去,再也不發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