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神】中提到過,世上本無神,拜的人多了,就有了神。
這裡,黃尚也有類似的感慨。
孔子本不是聖人,拜的人多了,就成了至聖。
難以想象,在一個並不出眾的州中貢院,一座以尋常土泥製成的雕像,會有如此輝煌的文氣。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黃尚心中升起感嘆。
無論後世對孔子對儒家有多少議論,都不能否認他為世界帶來的變化。
此世作為一名儒生,黃尚聽著贊禮官的口令,與所有學子一起行禮。
一拜!
再拜!
拜完孔子,郭學士便對考生訓話,老生常談,主要還是強調考場紀律,不要作弊。
講完,他當眾開封試題。
試題都是由京城派發向各州的,全國統一考卷,用黃綾裹著,貼著封條。
在考生的凝神注視下,捲筒開啟,那決定他們命運的考題,就這麼被取了出來。
示意公正無私後,郭學士揮手,六名考官趕忙謄抄,準備張貼在各個考場中。
而考生已經分成六批,每批近四十人,走向真正考場。
這個考場不是明清時期蜂窩似的號房,而是如同現代一樣的大考場。
四十對桌椅整齊擺放,每張桌子的右上角貼著紙片,上面寫著考生姓名、籍貫、年甲。
既視感不要太強。
黃尚找到自己的座位,放下考箱,把卷袋掛在桌邊,從中拿出筆墨硯臺。
他的動作不急不緩,但更多計程車子已經開始爭分奪秒。
先拿水杯,去門口的飲水處倒溫開水,一半用來喝,一半用來磨墨,再回到座位上,趁著考卷沒發時,取出帶著的食物,開始填肚子。
黃尚看著,嘖嘖稱奇。
都是考場老油條啊!
確實,前面說過,宋朝的舉人不是終生制度的,考中舉人沒中進士的,回頭還得重考。
所以這個考場中,就有不少重考生,輕車熟路。
當然,也有初試者。
那可比高考還要緊張。
現代的高考生,畢竟是身經百戰,尤其是高三,三天一小考,每週一大考,考試已是家常便飯。
但這個年代,科舉考試就那麼三場,如京城還好,有模擬考試的思路,有些偏遠地方的孩子,苦讀十幾年,第一場考試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決定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