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憶去碼頭開船,僱傭力工準備裝船。
另外他也打聽了一下剛才的老人和孩子。
挺好打聽的。
剛才老人帶著兩個孩子挑著擔子從碼頭上穿過,不少人看到過他們。
也有不少人認識他們。
於文山真是個狠人,他的推斷一點都沒錯!
老人叫邵光來,有兩個兒子四個閨女,其中小兒子早年因病去世,大兒子邵建兵在海防上工作,是一名海防警。
早在七十年代的時候海上走私案件頻發,走私犯都是開快船、持衝鋒槍。
海防警的壓力大、工作危險,就跟日後的緝毒一樣,這年頭走私比搞毒的利潤還要大。
電影《樹大招風》裡頭,任賢齊演的葉國歡曾經是敢於警方火拼的悍匪,但後來卻轉行幹起了走私水貨電器。
因為他發現走私水貨電器比搶劫還要暴利……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走私利潤太大,亡命之徒太多,海防警出任務經常要與犯罪分子進行血戰。
邵建兵就是74年犧牲了,為了堵住犯罪分子他身中三彈,當場犧牲。
於文山推斷的很正確。
邵建兵犧牲之後,治安局和縣政府都給他家庭有所補助,更有撫卹金,但邵光來把撫卹金全給邵建兵交了黨費……
碼頭上的老水手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面色複雜。
放在74年的時候,全縣人聽說這件事後都先豎起大拇指誇讚邵建兵愛國愛黨愛人民。
因為海防警每次出任務都會留下一封遺書,邵建兵在遺書裡寫明瞭撫卹金用途,那便是給自己繳納餘生的黨費。
然後他們還會豎起大拇指誇讚邵光來識大體、有覺悟,遵從了兒子的遺囑,讓兒子將一生、將自己的所有獻給了祖國。
這事當時辦得敞亮,全縣各單位和學校還發起過學習邵建兵同志的熱潮。
但是時至今日民情已經變了。
改革開放之後,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全民膜拜英模的盛況一去不復返,英模們甚至開始去面對諸多爭議。
特別是隨著英模們逐漸褪去過多的道德色彩後,人民對於他們的選擇開始進行質疑。
就拿去年影響力特別大的一件事來說,姑蘇絲綢印染廠有一名普通女工叫杜芸芸,她的養父母給她留下了十萬元遺產。
而當時印染廠女工的月薪才42元!
杜芸芸拿到這筆錢後上交給了國庫,要支援祖國建設,然後她說:“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這件事像一陣風傳遍了大江南北,一夜之間,“杜芸芸”成了全國人民的榜樣。
《人民某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等先後發表了她的事蹟。
滬都電影製片廠將她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姑蘇政府安排她去各單位和學校進行演講……
可是她並沒有像以前的英模前輩一樣成為社會主流讚頌的物件,反而她遭受了群眾的大量質疑和非議:
有人罵她傻,有人認為她想出名,有人說她不敢拿這筆錢怕不太平怕被人綁了票等等。
引申到邵光來和邵建兵父子的經歷上,如今碼頭上的水手、漁民們再談起來開始搖頭:
“唉,建兵絕對是個好同志,但當時他寫遺書恐怕也沒有很認真去寫,就是走個過場。”
“我也是這麼想的,那年頭電影、廣播裡都是這樣,戰士們、幹部們還有知識分子們臨終前都會把遺產交給國家,邵建兵是隨了那股潮流而已。”
“邵光來也真是,兒子不懂事他也不懂事?他當時有孫子有孫女,難道不知道以後自己養老還有養大孫子孫女都要錢嗎?他還把錢真給交出去,現在好了吧?自家家裡窮的叮噹響了吧!”
“王老師你怎麼看這個事?”
王憶聽著他們的紛紛議論後笑道:“我前些天剛背誦了魯迅先生一篇雜文,裡面有一段寫的很好。”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用這段話去評價漁民和水手們不合適,大傢伙只是現在意識有所改變,並不是壞人也沒有多卑劣,他們跟他王憶一樣都是普通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