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十年裡,滬都要為海福縣委培中小學師資271名,涉及19個專業,9所代培院校。
委培衛生醫務人員44名,涉及13個專業,9所代培院校。
同時因為海福縣是個離島,受到了地域條件制約,不但教育、衛生系統人才缺乏,其他各行各業同樣存在人才匱乏的現象。
於是縣裡在保證教師、醫務人員的委培指標的同時,想方設法的爭取了一些計劃外指標,以拓寬委培生的專業渠道。
其他專業涉及委培大中專學生110名,涉及26個專業。
平均一下,滬都每年要給海福縣代培四十多名學生呢,幾乎是等於全縣多了一個大班的大中專學生。
已經很多了。
現在剛剛改革開放,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各個行業都是剛剛起步。
教育領域同樣是剛剛起步,教學資源有限,從教師到學校,方方面面的資源都很少,所以導致升學很難。
如今國家選拔人才的總體思路走的是精英路線,能被選拔出來讀中專、中師、大專、本科的,往往都是經歷了非常激烈的競爭,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而走過了獨木橋的人才。
像海福縣只有一所中專院校,整個縣裡能培養多少人?
往上一級的翁洲現在也沒有能培養本科學生的大學,只有中專師範、衛生學校和一所大專學校。
滬都幫助翁洲培養這麼多學生,這真是大人情了。
村幹部們暗暗琢磨,每年升學這麼多人才,那自家的晚輩有沒有機會呢?
後面的領導們紛紛發言,清晰的告訴他們一件事:只要成績不合格,那就休想佔用滬都的教育資源。
一位主管教育的領導說了,委培和代培工作都是寬進嚴出。
海福縣裡隨便往滬都送人,只要成績符合他們標準就可以接收,但如果在學校表現不好、成績不達標,那絕不可能畢業,甚至有中途被勸退的可能……
各方領導反覆強調了委培、代培工作的嚴謹性之後,滬都的領導們開始退場,高雲這邊忽然丟擲了一個新話題:
“大中專生定向招生和委培工作的討論先到此為止,我接下來要說一件事,嗯,我跟你們說,我知道你們心思,你們是不是想暗地裡找關係送自己家孩子去滬都?”
“想都別想!”
“不過你們要是真想讓自家孩子有前途,那我這裡倒是有一條路,一條新路子。”
“怎麼回事呢?考慮到咱們福海是傳統漁場,國家覺得在咱們這裡便於學習海洋漁業知識,能就地建立實踐基地,所以決定在咱們縣裡投建一所水產技校!”
這話跟個炸彈一樣扔進了人群。
所有人都沒提前得到口風,聽說縣裡要新建一所水產學校便紛紛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
“咱們縣裡要建起一所技工學校?什麼學歷?”
“太好了,這可太好了,高領導是什麼意思?這個技校有操作空間?咱可以送孩子進去唸書?”
“不是,你們先別高興,我怎麼聽領導說是水產技校?這學校是幹什麼的?我聽說現在技校不給學歷呀,就是培養技術人才。”
大傢伙興致沖沖的討論了一頓,討論著討論著,他們討論出了這學校的辦學目的,然後就慢慢冷靜了:
水產技校,這所學校不是培養國家幹部的,是培養技術工人的。
當然孩子能成為技術工人能端上鐵飯碗是好事,但問題是水產技校是中專院校嗎?能拿中專學歷嗎?
不是的話、拿不到的話,這樣學生出來還能端上鐵飯碗嗎?
高雲後面說話了:“咱們縣裡即將投建的這所技工學校,旨在為社會、為國家輸送技術力量,它將是一所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規模會很大。”
“除了現在計劃要開設的水產專業外,以後還計劃開設海洋工程類、製冷與汽修工程類、機電工程類、經濟貿易類、食品工程類等多個專業。”
“孩子們來唸書學技術,未來大有可為呀!”
有急性子的幹部問道:“領導,這說到底是不是還是要培養養魚的技工啊?是什麼編制?”
高雲咂咂嘴,說:“大傢伙不要老是把眼光放在編制上嘛,你們看,現在改革開放了,搞海上養殖的單位是不是多了?”
“你們在座這麼多人,不少村莊也開展了海上養殖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