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他們開心的笑聲,王憶很好奇:“帶魚候是誰?”
他又補充道:“各位領導,我不是在你們開心的時候故意破壞氛圍,但人家給咱鯇魚頭,咱笑話人家,是不是不太好?”
老萬找到鍋子加上水放上香腸準備煮,說道:“他不在意,帶魚候叫周大圓,是個人才。”
“他一心想搞帶魚養殖,還說自己家祖上是清朝大水司的什麼官,被人取了個外號叫帶魚候。”
說著他又笑了起來,情不自禁的搖搖頭:“養帶魚,虧他能想得出來,他怎麼不養蚊子啊?”
王憶也搖搖頭說道:“帶魚是不好養,難以完成人工養殖,技術不好解決。可是這是咱們外海的經濟魚,所以想要養殖帶魚並不算是什麼奇怪念頭吧?”
老萬說道:“帶魚有的是,今年捕撈明年捕撈,一直可以捕撈。”
王憶繼續搖頭:“那大黃魚呢?小黃呢?墨魚呢?”
老萬說道:“大小黃魚現在還有啊。”
“可是還有漁汛嗎?”王憶問。
老萬被這話噎住了。
黃魚漁汛早就沒有了。
王憶說道:“現在野生黃魚的數量銳減,國家已經開始研究大小黃魚的人工養殖了。”
他以前看過大黃魚的前世今生資料介紹,記得大黃魚養殖工作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
現在已經是1982年,距離大黃魚正式養殖已經沒有多少年頭了,這樣來說,現在國家應該已經把大黃魚的養殖計劃提上日程了。
大小黃魚確實是翁洲漁民心中的痛。
這兩種魚可是東海大漁場的四大經濟魚,每年都能捕撈到多少萬噸之多,大大供應了國家市場發展需要。
如今魚還有,卻已經沒有漁汛了。
在五六十年代,大小黃魚的漁汛會戰要比帶魚的漁汛會戰還要熱鬧,畢竟帶魚的漁汛會戰在冬季,天氣冷,外地的漁民不是很願意過來。
張強對此很有感悟,嘆了口氣後張開口罵道:“都怪他孃的弗蘭人,他們是始作俑者,生孩子爛腚眼子!”
他說這話是因為1956年6月有兩艘來自弗蘭地區的漁船來到江南海域開展敲罟捕撈大黃魚——
敲罟就是敲竹槓,專門對付石首魚的作業方式。
大黃魚小黃魚梅童魚之類的都是石首魚,就是它們修煉出金丹來了,只是這金丹在腦袋裡頭。
這種作業方式就是在水下製造噪音引發石首魚腦袋裡石頭產生共振,據考察是潮汕地區發明的,傳到弗蘭地區被光大。
敲罟作業是由兩條母船和幾十條小船圍成一圈,不斷敲擊綁在船上的竹板,縮小包圍圈到一定距離,再加大敲擊力度,震暈、震死黃魚後,再一併撈起。
敲罟作業在二十一世紀武俠玄幻大流行後被稱為海洋魔音,作業成本低、效率高,但凡石首魚科的魚類,大魚小魚一律昏死,滅絕捕撈,比絕戶網狠毒的多。
江南漁民在56年學到這一招後,紛紛效仿,導致大小黃魚不分老幼皆被聚殲。
這傢伙是真的種族滅絕式捕撈作業,短短几年時間東海的大黃魚資源就開始枯竭了,國家一看這也不行,到了63年下達了《關於禁止敲罟的命令》。
當時大小黃魚的族群規模還在,當時老百姓也聽國家的話,國家禁止了作業方式他們就不這麼幹了——當然幹了也沒用。
計劃經濟時代,捕撈了漁業資源只能銷售給國家,沒法私自交易,所以國家可以在終端市場進行把控作業方式。
於是大小黃魚獲得喘息時機,幾年的時間又給繁衍起來,重新形成漁汛。
到了七十年代,世道大亂,東海又進行了兩次聲勢浩大的越冬場大圍捕:
兩千多對大圍網機帆船對巨大的大黃魚魚群進行超大規模圍捕,該次行動創造了我國漁業史上最高產量記錄,也對大黃魚種群資源造成致命衝擊……
王憶是知道這回事的,他更知道這事壓根怨不著弗蘭人,這種事要怨就怨人的貪婪、人的慾望——
可別說這種瘋狂捕撈大黃魚是給國家建設、給人民吃飯解決難題,當時捕撈的大小黃魚都浪費了,這魚的蛋白含量高,容易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