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還有大量海蜇飄在海面上,大傢伙工作效率很高,將海蜇分類扔進大塑膠桶裡,裝滿了一個立馬放上遮陰網給存放起來。
除了沙海蜇也收穫了其他的海蜇,王向紅分類給王憶做耐心的講解:“這個海蜇也好,這是黃斑海蜇,就是咱這裡最多的海蜇品種。”
“霞水母、海月水母,這兩個也能吃,都收起來,霞水母長得也很大,跟沙海蜇一樣都很能蜇人,碰上了就得小心點。”
王祥民對王憶說:“每年捕撈海蜇,咱隊裡總得有幾個人被蜇傷,你等著看吧,你是大夫,今天回去估計就有人要找你了。”
大海蜇被率先撿完,然後王向紅從剩下的海蜇堆裡找到一些小海蜇給王憶看:
“這叫小棒槌,書上叫、叫棒狀海蜇?咱這裡挺少的,據說廣粵那邊海里多,怎麼樣,好看吧?”
棒狀海蜇的外傘十分光滑,色澤是乳白略帶黃色,很薄,對著陽光看去晶瑩剔透的。
王憶問道:“這水母有毒嗎?能不能養?確實挺好看的。”
王向紅說道:“你要養那就養銀幣水母還有那個啥,夜光水母?反正有一種水母能發夜光,那才叫好看。”
這一波海蜇收拾的差不多了,剩下一些小個頭的要被扔回海里。
有人拿出大掃帚要掃,王真吉攔住說:“別不要了,反正它們是春生冬死,現在掃下去它們也會死了,化在海里。”
“小的撿回去餵雞,現在咱隊裡養的雞多,這東西可以餵雞。”
王向紅點點頭說:“海蜇看著很大,但是它們生命很短,壽命不超過一年,就像吉叔說的這樣春生冬死,一旦死了它們就會化在海水裡,變成海水。”
“跟知了一樣,就能活一季。”其他老人笑道。
這個王憶清楚。
海里有些物種生長速度很快,比如一天能長出幾米高的巨藻,也比如水母。
水母是個很大的品類,它們多數是一年生、以浮游生物為主,陽光光照充足、海中浮游生物激增、水溫上升這三個元素對它們的生長速度影響很大。
進入六月份後海水溫度提升,有些水母種類會在短短的二十幾天裡迅速長大,體重能增加數十倍。
所以從六月份開始就能捕撈海蜇了,但那時候海蜇長得快卻很少會出現在海面上,多數是藏在水下。
海蜇價值小加上有毒性,漁民不太樂意捕撈它們,除了進入海蜇漁汛期其他時間不會特意去捕撈海蜇。
這種情況下哪怕六月份可以捕撈海蜇了,不同海域地區的漁民還是會等到七八月份海蜇飄到海面上後才會展開捕撈。
外島把捕撈海蜇叫撩海蜇,隨著漁網撒下去,王向紅給王憶講解起撩海蜇的往事:
“最早那會,就是四幾年、五幾年的時候吧?那會條件很不行,帆船也少見,咱漁家人吃飯難啊,只能駕一條小船去撩海蜇,為什麼叫撩呢?因為那時候撈海蜇是用撩網。”
聽到這話,王真吉從外面拿起一個綁在長條棍子上的網具給他看。
王向紅點點頭:“對,這個就叫撩網。”
“當時一艘小船兩個人,一個人搖櫓一個人手握撩網,撩網是分類的,長撩和短撩。”
“你吉爺手裡的就是短撩,長撩的竹竿子有四五米,一旦撩到了一網的海蜇,那光靠人手臂的力量可搬不起來。”
“所以長撩怎麼弄?在船中間架起個支架來,長撩的竹竿子從支架上的套環裡穿過,撩海蜇的時候有人手握撩網站在船中去遠望海面,船頭朝海浪逆流方向駛,因為海蜇是順海浪和暗流來的,它們自己不使勁,隨波逐流。”
“咱漁家的人都知道,海蜇有個活動規律,它們浮一會就要沉下去,所以這會它們都飄在海面上咱就得趕緊下網……”
“傳說海蜇靠蝦當眼睛,其實是蝦在吃海蜇的內臟,這個蝦很謹慎、很機靈,海蜇你看它那個熊樣子就知道很笨拙,然後蝦看見人會趕緊逃跑,海蜇不會看人但是會看蝦,它們見蝦逃走也沉下去。”老人們紛紛給王憶上課。
“這個海蜇浮力大,它們沉入水下過會兒再浮起來,所以撩海蜇的時候要會抓機會。”
“以前我跟老五一起撩海蜇,我們兩個配合的最好,老五搖櫓我來撩,都不用說話,我發現有海蜇用手一指,老五就能立馬迅速調整方向快速搖櫓過去,這樣我把杆子放出去一轉就把海蜇給撈上來了,再往後拖,拖回來後再一轉撩網把海蜇倒出來,老五撒上一把明礬,這樣海蜇化不掉了。”
“是,那時候一次出去能撈個五百斤六百斤的海蜇,真是累但咱漁民不怕累!”
王向紅的話引發了老人們的興趣,紛紛回憶著過去聊了起來。
這樣他沒法給王憶上課了。
等老漢們說話興趣小點了,這時候又要收起漁網了。
他們這一波海蜇捕撈完粗略估計得有個兩三千斤的收貨量,對於天涯二號的動力而言這點重量不算什麼,他們便繼續在海上游蕩繼續去找海蜇。
天涯二號不光要找海蜇也要找其他作業的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