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都說得如此明白了,盧象升和周邊的將領,只要耳朵不聾,自然明白皇帝的用意是什麼。
三千建虜,殺了是比較爽,但要是這三千建虜放回去之後,散落到建虜的各處地方,就算隻影響了部分地區的建虜,那對大明來說,也是非常划算的。
而且,如果這三千建虜投降的話,就是第一次在戰場上主動投降大明的建虜了。有了這個開頭,其他建虜,看著局勢不妙,估計也會有樣學樣了。沒有頑抗到底的意志,光復遼東,就會輕鬆很多。
至於光復遼東之後,對遼東這邊的國策如何處置,還不是皇上說了算。那個時候,留下來的建虜誰敢反對一個試試?
“陛下聖明!”盧象升心服口服,真心實意地奏對一句,便退回了他自己的位置。
與此同時,他在心中還是提醒自己,不能帶兵打仗多了,眼界格局就變小了。要學皇上一樣,把眼光放長遠,放到整個遼東的層面去考慮問題,如此才是自己應該做的!
他不知道,崇禎皇帝說得如此明白,其實就是在教他。
要不然的話,崇禎皇帝就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對於普通軍卒或者將領,他會說,他知道了陳紹宗母親的義舉,因此,一定要把陳紹宗母親救出來。之前的時候,決定用代善的狗命去換陳紹宗母親。但是,就怕這中間有變故,因此,就再拿三千建虜加上代善去換陳紹宗母親。
如此講來,陳紹宗就不用說了,其他明軍將士,甚至包括其他聽聞此事的,都會非常震驚。原來在崇禎皇帝的眼中,建虜的什麼禮親王,再加上三千建虜的份量,都抵不過陳紹宗母親的份量。
這個事情傳開之後,就能鼓勵更多的人,以陳紹宗母親為榜樣。
如果換成這種說法的話,崇禎皇帝的個人魅力,至少在普通人心中,會更受歡迎!可以說,是個刷聲望的好機會!
不過,他的旨意被盧象升旨意,為了教盧象升,崇禎皇帝還是把深層次的好處,先給說了出來。
當個好皇帝是累,不過確實很鍛鍊人。再加上崇禎皇帝來自後世的見識,更不是盧象升能比的。此時他去教歷史名人盧象升,其實也並不奇怪了!
當城頭上的建虜,聽到了崇禎皇帝的旨意之後,頓時,他們就感覺,真得抓住了救命稻草。
看著城外那一大堆的首級,想著明國皇帝確實放回過大清的人,甚至還是大清的親王什麼的,都可以放回去,那這一次說還要放,他們是選擇相信的。
如果崇禎皇帝以前沒有放走過建虜,以大清和明國的死仇,這些建虜也不是白痴,那肯定是不信的。
只要能活,沒幾個人喜歡去死的。
城頭上的建虜,聽完之後,立刻全都轉頭去看代善,就期待著他同意明國皇帝的要求。
代善耳朵不聾,他也聽到了,不過他沒說話。他身邊的親衛,以為他沒聽到,連忙給他轉述了一遍,甚至怕代善有什麼牴觸心理,還特意提醒道:“殿下,明國皇帝在眾目睽睽之下說出這樣的話,肯定是不會食言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回去之後,我們誓報此仇!”
“對對對,殿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啊!”
“殿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
“……”
聽著耳邊的呱噪聲,代善心中非常地悲哀,他有點搞不明白,從什麼時候開始,大清和明國的角色,怎麼就互換了呢?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阿濟格為了活命,甚至連殺濟爾哈朗的事情都做出來了。他以為,他會是大清第一個,為了活命嚮明國投降的,還是貴為大清的親王!
說實話,他真得想拒絕。反正也活不了幾年了,不背這個罵名。
但是,代善又看到,所有看向他的那些眼神,全都在期盼著他答應!
然而,這個決定,他真得不想下決心!這個時候,他忽然感覺到非常非常地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