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滿清在沒有糧食物資的情況下,盯向朝鮮那邊,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至少要求朝鮮進貢大量糧食物資後會怎麼樣,滿清這些頭目,誰也不會操心。
皇太極聽了,當即點頭,殿內其他親王貝勒,也沒有人反對。朝鮮要多進貢糧食物資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崇政殿內,因為范文程的這個主意,困局有所緩解之下,氣氛也就輕鬆了一點。
不過多鐸忽然開口奏道:“陛下,祖家敬酒不吃吃罰酒,既然一直不肯投降我大清,不如趁著他們駐守塔山之際,滅了他們!”
上一次,他和豪格領兵過去,沒想到祖大壽領兵駐守塔山,是吃了虧的,心中一直耿耿於懷。這次提到了出兵的事情,他就順便提了出來。
豪格聽到,自然也是贊成。他們兩人,難得意見有一致的時候。
皇太極聽了,並沒有馬上答覆。說實話,對於祖家軍,他是垂涎的,一直希望祖家軍能投降他。為此,他也相當優待祖家。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祖家軍其實就是關寧軍的精銳,收復了祖家軍,寧錦一線基本就等於掌握在手中了。
但是,祖大壽竟然敷衍他,糊弄他,要說他不生氣,那也是假的。好在他城府夠深,因此,並沒有表露出什麼,哪怕祖家的那幾個人,在他委任官職之後,被發現貪汙現象,他也只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並沒有嚴懲,照樣讓他們當官。
他正在想著,就聽多爾袞開口奏道:“陛下,以前的時候,祖家都躲在錦州,我們大清沒法打下錦州,那是沒有辦法,如今祖家竟然駐紮到了城防一般的塔山,臣弟願出兵,截斷塔山退路,就是困,也能困死他們!”
很顯然,祖家想要兩頭討好的行為,也讓多爾袞厭惡了。
皇太極聽他開口,便說出了他的擔憂道:“圍困塔山,確實是一招對付祖家的棋。但是,祖家畢竟是關寧軍中的精銳,如果圍困截斷塔山退路的兵力少了,怕是困不住。多了,糧食從哪裡來?”
轉來轉去,困難又回到了原來,大清缺糧。
這麼一來,這些滿清頭目,不由得份外想念以前的晉商!要是他們在的話,只要給錢,都不用太擔心糧食問題。
皇太極心中也是嘆了口氣,轉頭看向范文程說道:“農耕的事情,還是你們漢人最為拿手。這方面,一定要加大力度,大清不能一直被糧食問題困擾。範卿多用點心吧!”
“奴才遵旨!”范文程聽了,馬上答應一聲。
邊上的代善好久沒有開口,此時忽然出聲對皇太極說道:“臣觀祖家被調到塔山,該是明國那邊對祖家也有意見。因此,臣以為,可先去一封信,陳明利害,讓祖家早早投降我大清,此為上策。若不然的話,我大清再發大軍前往,踏平塔山。相信祖大壽也肯定知道,一旦我大清對塔山勢在必得的話,塔山不如錦州,是絕對守不住的。逼他做出選擇,此事,請陛下定奪!“
聽到這話,皇太極心中便開始衡量了起來。
祖大壽又不是他爹,肯定不會一直供著。如今確實有機會對付祖家,逼祖家做出選擇,也未嘗不可。不過要花多少代價,祖家會不會到了最後選擇的時候,寧死不從,也是他這個當皇帝的人要考慮的。
崇政殿內其他人,看到他在想著這事,便誰也沒有說話,靜靜地等待皇帝的御斷。
可是,誰也沒想到,殿外突然傳來動靜,有黃馬褂飛報入內,奉上一份奏章道:“金州八百里加急,明軍來襲!”
一聽這話,崇政殿內所有人都是大吃一驚,這個事情,誰都沒想到。
奏章立刻被內侍轉遞御前,其他人則盯著皇太極,很想知道具體情況如何?
皇太極嚴肅著臉,三五下就看完了,而後,抬頭對底下臣子說道:“明軍渡海而來,已經攻佔了旅順。暫時的兵力在三千左右,智順王在奏疏中言,明軍精銳,非遼東漢人,要朝廷儘快發兵,剿滅這些登陸的明軍。”
聽到這話,多爾袞立刻冒出一個念頭,便馬上奏對道:“陛下,那些明軍可是秦兵?”
對於這個,皇太極搖搖頭道:“未曾提及!”
“管他是不是秦兵,竟然敢來遼東,滅了他們便是!”豪格聽了,立刻大聲說道,“就算秦兵又如何?旅順可沒有堅城可守!”
“陛下,臣附議!”代善這一次表態速度也快,“要是讓明軍在旅順站住腳的話,對我大清不利,以前東江之困境,臣是記憶猶新。這訊息傳遍遼東的話,那些漢奴很可能會蠢蠢欲動,又會想著法子逃走了。”
以前的時候,毛文龍建立了東江鎮,遼東漢人,多有逃去毛文龍那邊,對此,滿清根本沒法杜絕。後來,東江鎮被滿清剿滅之後,遼東的漢人,便再沒盼頭,讓他們都感覺輕鬆了不少。
皇太極當然知道代善所說事情的重要性,他還沒做出反應,多爾袞也一臉嚴肅地跟著奏道:“陛下,明軍要是站穩了腳跟,其水師可侵襲大清沿海,防不勝防!但要是明軍在遼東沒有據點,則其水師便無用武之地。”
每次進攻,都是跨海而戰,那是不現實的事情。
東江的痛,他們都知道,皇太極聽得又是點點頭,這一次,他壓根就沒有考慮糧食問題,就立刻決斷,要發兵旅順。
但是,明軍主將是誰,到底是什麼兵,一共會來多少軍隊,這些事情,他們一無所知。這些事情不搞清楚,對於滿清出兵也還是有障礙的。
出兵也不是說出兵就能出兵的,皇太極還在緊急商議這個事情的時候,尚可喜的第二封八百里加急奏章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