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騷擾的時候,將騎兵集中起來進行衝陣就是最好的選擇。
很明顯,兩邊都是老手。
李雲澤這邊,除了中山國的千騎精銳之外,還有幾郡之地的大約兩千多騎兵。
這些騎兵都是長城軍團的精華所在,常年與匈奴各部交鋒,戰力不俗。
兩邊的大陣,終於是逐漸靠在了一起。
漢軍這邊走在最前邊的,是中山國的五千鐵甲兵。
他們以曲為單位,結成十個小陣。
百人一排,前面三排都是長槍兵。
說是長槍兵,實際上他們並沒有使用拒馬龍槍,而是雙手握著丈許長的步槊,這是一種刃口很長的長兵,殺傷力驚人。
第四排是刀盾兵,也就是近戰兵,通常也是擔任跳蕩兵的角色。
一手持盾一手持兵器,身披重甲乃是近身搏殺的猛士。
最後一排是弓弩手混編,有人用步弓,有人用強弩負責提供遠端火力。
兩邊的距離逐漸接近到了六七十步的程度,漢軍這邊最後一次擊鼓停下腳步,從容的整理隊形。
而白羊部這裡,前排的牧民們眼睜睜的看著對面的鐵罐頭們,將手中銳利的長兵平放下來指向自己這邊,那長長的刃口在正午時分的陽光下,是那樣的刺眼。
放下手中步槊的同時,漢軍鐵甲兵也拉下了自己的鬼面(面甲)。
猙獰的造型,對於敵人有著心理壓制的作用。
漢軍開始挪動小步,聚集在一起小步小步的前移。
而後排的跳蕩兵們,快速上前從縫隙之中衝出來,舉盾持兵向著對面猛撲過去。
白羊部雖然不乏悍勇之徒,可他們的裝備實在是太差了。
除了那些手持重兵的人之外,其他人手中的兵器很難傷到全身鐵甲包裹的跳蕩兵。
足有上千的跳蕩兵衝入了白羊部的大陣之中,一通砍殺之下頓時催動了他們的陣腳。
當兩邊距離接近三十步的時候,漢軍弓弩手開始仰射。
銳利的弩箭劃出拋物線,落向了白羊部的後陣,頓時引來了一片慘叫聲。
白羊部這邊立刻還以顏色,數量更多的弓箭帶著‘嗡嗡’聲響呼嘯而來,砸在漢軍的鐵甲上發出噼裡啪啦的亂撞聲響。
白羊部主要以狼牙為箭頭,其穿透力實在是不夠看。
除非是運氣非常好,射中了鬼面的眼孔位置,或者是關節等處,否則的話幾乎沒什麼殺傷力可言。
倒是後排的弓弩手們,因為沒有穿戴鐵甲,倒是受到了些許的損傷。
前邊跳蕩兵在大開殺戒製造混亂,後面弓弩手在釋放一波波的箭雨,戰場上的廝殺氣氛瞬間激烈起來。
等到兩邊距離只剩下十餘步的時候,漢軍陣中的鼓聲頓時密集起來。
之前衝入敵陣的跳蕩兵們,紛紛擺脫糾纏退回自己的陣中。
他們的損失不大,估計也就是百餘人的樣子。
主要是被骨朵,巨斧,鐵錘等重兵砸傷砸死。
還有運氣不好的摔在地上,被人一擁而上壓住手腳,掀開面甲用利刃刺入面龐。
沒等陷入混亂的白羊部牧民們調整狀態,漢軍這邊的長槍兵已然是到了面前。
“殺!!!”
隨著怒吼聲響起,上千杆刃長接近二尺的步槊,狠狠的向著面前的人群捅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