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來因反對李倧追贈生父為李朝元宗而被李倧免職,如今卻出現在這裡,其中大有深意。
前面提到金自點的時候,說過“西人”執政後,根據功勳分為勳西派和清西派。
金尚憲就是清西派領袖,主張對外強硬,乃至斷交。
楊承應這一方,派出的代表,自然是寧完我。
金尚憲一上來火藥味十足:“韃子入我國,擄掠百姓數十萬,如今貴方已經消滅韃子,理應把這些人歸還,哪有強佔不還的道理。”
“並非強佔不還,而是要尊重事實。”
韃子將貴國人口變為奴隸,強迫耕種土地。大王消滅韃子後,對這些土地重新釐清和確權,同時解除契約。
他們不再是奴隸,而是為以前的旗丁、現在的地方大戶耕種土地的佃戶。
大王還與地方大戶約法三章,實行減租減息等政策,得到他們的踴躍支援。
他們已經在瀋陽等地紮根,不願意再回李朝。
這些客觀事實,怎麼到你們口中,就變成了強佔不還?”
寧完我據理力爭。
金尚憲聽罷,反駁道:“天知道你們是不是故意,如果他們真的已經恢復自由。就該讓他們自行決定,而不是你們代他們決定。”
“既然是這樣,那我方可以同意讓他們自行決定去留。”
寧完我說道:“貴方離開時,我們會詢問每一戶李朝百姓,讓他們自行決定是不是跟你們走。”
李朝一方,沒料到楊承應一方這麼容易說話,面面相覷。
實際上,楊承應早和寧完我說過這個問題。
人就怕比較,放一些李朝百姓回去,其實對己方有利。
由於旗丁損失較大,土地基本上都歸了孤兒寡母。
能不被強佔已經不錯了,哪還敢奢望抗命不從。
所以,減租減息、解除奴隸關係、編戶齊民三大政策,在瀋陽等地順利推行下去。
也就是說,其實數十萬李朝百姓早在楊承應這裡編入戶籍。
除部分思鄉情切,大部分是不願意回去。
不過,令楊承應感到意外的是,金尚憲沒有提女子的歸屬問題。
楊承應早把她們配了士兵,一個都帶不回去。
接下來,就逃人問題,互市問題,越境問題,一一展開爭論。
雙方唇槍舌劍。
進行雖然比較艱難,好歹還能談下去。
但到了最關鍵的三個問題——駐軍、人質和歲幣。
就談不下去。
金尚憲氣勢洶洶:“若同意這三樣,與亡國有什麼不同!我方斷不會答應。”
“駐軍,乃是為了保護海運暢通。從旅順港到琉球太遠,中間需要補給。就算貴國肯提供便利,其中嫌隙不少。”
寧完我說道:“至於人質,太難聽了。大王只是留世子在瀋陽學習知識,將來回去後,再治理好國家。
歲幣一事,純粹是貴國理解錯了。我方把貴方春秋兩季上繳我方的租子,其中一部分換成了公債。
租子是保護費,不用還。公債是借錢,要還給你們。”
金尚憲氣到吐血,他可不信楊承應會還。
在他看來,這是扒兩層皮。
交穀物是第一層皮,借錢是第二層皮。
以前還用布匹換,現在裝都不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