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風宴結束了。
回到書房,喝了點酒的楊承應,顯得有些輕鬆。
和他一起來到書房,還有范文程等高層。
祖大壽不解:“區區小國國王,何必用這麼大的禮節。再說,他們不老實,不打一頓已經不錯,還盛情款待。”
楊承應笑而不語。
濟爾哈朗建議道:“依屬下看,不如順勢把李倧扣押,而後派兵攻滅李朝。”
他說這話其實不真心,而是在試探楊承應。
這些日子過去了,濟爾哈朗依舊摸不準楊承應的脈。
楊承應依舊不說話。
范文程瞧出了所以然,說道:“大王如此安排,定是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請大王示下。”
“哈哈哈……範先生知道我。”
楊承應說道:“攻滅李朝容易,治理比較難。在還沒有熟練掌握山區修鐵路的技巧前,那樣做只會給自己添大的麻煩。”
眾人點了點頭。
如果真的要攻滅李朝,楊承應會事先做好大量的準備,不會倉促出兵。
“其實,我請他來瀋陽,大有深意。”
楊承應說道:“不管他怎麼來,對於一國之尊來說,都能產生一種莫大的影響。”
“因為我不是大明,甚至在不分大臣眼中視為‘亂臣賊子’,他到我這裡來,對他的權威是進一步的削弱。”
這才是楊承應的目標。
在已經形成國別意識的地區,滅國如溫水煮青蛙,小火慢燉,直到收入囊中。
對於只有部落意識,還沒有形成國家建構的地區,則大火收汁。
針對蒙古部落,和黑龍江一帶的部落就要大火收汁。
對李朝則小火慢燉。
用力過猛,會消化不良。
“大王這樣做,是極其正確的。”
寧完我說道:“李倧以功臣上位,做國王以來放縱功臣,縱容他們兼併土地、禍害百姓。”
對於李朝情況十分熟悉的寧完我,介紹道:“市井甚至在流傳一句話:在廷權貴之臣與廢朝(光海君)異者,只是面目耳!
李倧的統治已經出現巨大危機,上下離心。
大王只要不動聲色,派人治理好安東縣,則投奔我們的百姓,如流水一般。”
眾人這才發現,大王的確富有遠見。
交涉委派能臣周亮工出任安東縣知縣,又要求李朝,在安東縣進行互市貿易。
原來是在讓李朝百姓有對比,從而願意跟隨。
難怪李朝死活不同意互市,還針對“逃人”問題,屢次派人與外務部尚書寧完我交涉。
“所以,明天談判時,一定要注意。”
楊承應說道:“在越境、逃人的問題上,可以讓步。駐軍、世子做人質和上繳保護費,寸步不讓。”
“屬下明白了。”寧完我抱拳道。
外交講究一個級別對等。
只要李朝國王不開口,楊承應也不會說一句話。
所以,楊承應要叮囑寧完我,確保他理解自己的戰略意圖。
第二天中午,雙方在崇政殿正式談判。
李朝方派出的代表,乃是金尚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