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趕忙結了帳,慌忙下樓。
他邊下樓,邊嘀咕:“這事怎麼皇帝辦不成,他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辦到。”
就在李國英找四家要錢的時候,楊承應的研製硫酸裝置也弄好了。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歷史上那批在沒有現代化學工業裝置的情況下,自制炸藥的可敬之人。
眾所周知,研製炸藥的重要原料之一是硫酸。
硫酸被稱為“火藥之母”。
硫酸的製造方法有接觸法和鉛室法。
接觸法需要鉑、五氧化二釩等做觸媒,以當時的條件完全做不到。
那群可敬之人選擇了鉛室法,創造性的發明了缸塔法制造硫酸。
具體做法是,用水缸代替鉛室,每四隻水缸對扣,形成一個容積較大的高塔,中間打通。
用比較耐腐蝕的鉛管串聯,前後用耐酸的瓷片作為填充物。
再安裝兩個裝置。
一個是三角形的銅硫磺箱,放入硫磺,在其中點燃硫磺,用風箱代替風機鼓風,產生二氧化硫氣體。
另一個是火硝罐,裝入火硝和硫酸,加熱後產生氧化氮氣體。
所有產生的氧化硫、氧化氮氣體和氧氣等一起進入缸塔,經過多級迴圈蒸發形成硫酸。
還用煙道把燒熱鐵罐的熱煙引過來,從塔外提高前塔的溫度,以再次提高前塔成酸的效率。
再就是不能把氣體放出去,楊承應就學著書上教的土法子,自制了粒子抹在縫隙處,確保四個缸之間沒有空隙。
壞處也很明顯,就是很遠就會看到蒸餾塔霧氣騰騰,氣味刺鼻。
楊承應的衣服經常被迫換了。
爛得穿不了。
折騰了十五天,終於得到純正的硫酸。
跟在一旁學習的宋應星和湯若望,看到樣品的時候,都驚呆了。
“天啦,經略你是怎麼辦到的!”湯若望驚得漢語都說不好,用的是德語。
宋應星對於炸藥還很陌生,反而比湯若望淡定:“現在有了合格的硫酸,接下來是不是要研究您說的‘硝酸’。”
“不要急,第一步是成立一個專門生產硫酸的工廠,把它完全的規範下來。”
楊承應笑著擺了擺手,然後看向湯若望。
湯若望也懂楊承應看他是什麼意思,便道:“我雖然能帶領,但是我怕工人們都不聽我的。”
“這你只管放心,我一直都在,誰也不敢把您怎樣。”楊承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