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駱賓王的《詠鵝》言語簡樸,極易聽懂,又有生活化,最合適做啟蒙詩詞。
楊承應解釋一遍後,問道:“你們有人見過鵝嗎?”
不少小孩子搖了搖頭。
有個小孩子舉手,“老師,我見過,通判大人家裡就有,我看了半天。
結果被他家的公子看到了,放出一條狗子追著我咬,我躲在樹上才沒被咬。
就是鞋掉了一隻,被俺娘打了一頓。”
翻譯把這個朝|鮮孩子的話,翻譯了一遍。
不少孩子哈哈大笑。
楊承應卻完全笑不出來,他注意到這個孩子的腳是光著的,也許一雙鞋是他的全部。
上午的課,楊承應只講了《詠鵝》和《憫農二首》,就到了午飯時間。
午飯是楊承應提供的,碗也是他提供。
孩子們守到一大鍋豬肉湯前,捧著碗,口水都要流了一地。
楊承應拿著勺子,和其他大廚一起,給孩子碗裡盛湯,雖然每個人到碗裡的肉很少。
但他們一個個臉上洋溢著心滿意足的笑容。
湯到碗裡,只吹了吹就往嘴裡送,燙得拼命吸氣。
“慢慢喝,別燙著。”
這個時候,楊承應就會提醒他們。
可孩子們就是不聽,三兩口就把碗裡的湯喝沒了。
吃的菜是楊承應從朝|鮮本地買來的,已經不太新鮮。不過相比於他們以前吃的野菜,好了很多。
看著這些孩子們,楊承應更加體會到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境。
未來的路還很長啊。
午飯後,楊承應沒有教他們詩詞,而是領他們到了海邊。
在遠離海岸的地方,楊承應傳授他們一些海洋知識。比如什麼是季節風,海水為什麼是鹹的,海水有什麼用途,海底深處有什麼東西,海的對面是什麼。
他教書的舉動,引起了當地官府的主意。
縣令不敢自己來找楊承應,就找到了龍川都護府,求姓柳的都護出面,和楊承應交涉,希望別再教賤民讀書。
都護也不敢啊,對方可是帶兵的總兵,自己怎麼敢和他對話。
縣令鼓勵他,不要怕,這位總兵麾下士兵都軍紀嚴明,怎麼會傷害你。
柳都護這才敢來大營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