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他怕,這不符合主要目的。
萬一兩軍打起來,對百姓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於心何安。
王一寧也不知道金州軍戰力,便道:“我和幾個堡的明軍都串聯好了。大家共同舉事,一起攜帶百姓撤離那裡。”
“先生誤會我了。我豈是懼怕打仗之人,只是此行目的在於把邊境難民接走。如果攻打鎮江堡,那不是要把鎮江一帶的百姓也要帶走。”
楊承應擔心拖延下去,把後金的主力調過來就麻煩了。
“楊總兵,那些被建虜扣押的百姓也是大明百姓,不能棄之不顧啊。”
王一寧有些急眼了。
在他看來,要麼不救,救就該都救走。
如果放著這些百姓不管,他們會心生怨念,對未來不利。
楊承應起身,在甲板上來回踱步。
他一直把教誨放在心頭,不能犯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錯誤,不能在撤退時犯逃跑主義錯誤。
後金主力全在遼西,可是李永芳及麾下的部分後金精銳,據說就在鳳凰城。
敵人數量不明,自己手上只有兩千六百多名士兵,必須謹慎。
耿仲明、蘇小敬等將領佇立在甲板上,默默注視著自家主帥。
“楊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與其等敵人來攻,不如我們趁敵人不備,先下手為強。”
耿仲明建議道:“先設計奪下鎮江堡,然後遷徙百姓。後金援兵趕到,我們可以設法把他們誘入我們的船隊,用大炮轟擊。”
蘇小敬也道:“龍川一帶是平原,有利於騎兵出擊。屬下完全可以用騎兵遊擊敵人,收到奇效。”
面對將領們的鼓動,楊承應仍沒有做下決定。
這讓王一寧心生困惑,這個楊總兵該不會徒有其表,根本就是個膽小之輩。
再說打仗哪有十拿九穩的事,總該搏一搏。
楊承應的謹慎,落在頗有膽氣的王一寧眼中,竟成了怯懦。
不過,他很快就改變了想法。
“自古以來多算多勝,少算少勝,何況無算乎。”
楊承應說道:“我這個人不是怕打敗戰,而是要想清楚就算打了敗仗,該如何及時止損。
一時意氣算什麼,關鍵是不要忘了我們來這裡的目的。”
“屬下知錯了。”
耿仲明和蘇小敬都抱拳低頭。
楊承應又想了一下,終於做出決定。
幹!
“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