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龍川都護府以西,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大小小的島嶼,點綴在這片蔚藍色的大海之中。
清晨的薄霧剛剛散開,島上的漁民和海岸邊的百姓就驚愕的發現一艘艘大船,朝這邊駛來。
“倭寇來了!”
不知是誰嗷的一嗓子,像平地驚雷。
附近的百姓,下意識地認為倭寇真的來了,一個個慌慌張張的逃回家。打算收拾好家當,趕緊往山上跑。
這種恐怖記憶,幾乎刻在可憐的朝|鮮百姓的骨子裡。
縣裡的衙役紛紛出動,安撫百姓慌張的情緒。
“都不要亂。這不是倭寇來了,而是大明的水師。”
衙役放開嗓子大喊:“他們是奉了大明皇帝的旨意,前來接走逃難的百姓。”
然而,這種安撫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百姓都知道所謂的大明“天兵”,軍紀也只比倭寇好一點點。
大明援朝期間,唯一一支軍紀嚴明的隊伍,只有戚家軍。
海上,楊承應並沒有下令船隊靠岸。
他正在接見來自鎮江堡的一個書生,王一寧。
王一寧原本是遼東生員,因遼東淪陷,他被迫逃亡朝|鮮。但在逃亡過程中,他熟悉了當地的地形,以及後金軍的情況。
後來,沈世魁聯絡難民首領,與王一寧結識。
得知楊承應有意接走難民,王一寧當即表示願效犬馬之勞,遂長期待在北部,一方面聯絡難民首領,一方面策反投降後金軍的前明軍將領。
當楊承應大船隊抵達,王一寧乘船前來匯合。
“先生這些日子辛苦了。”
楊承應抱拳說道:“在下代表數萬百姓和金州全體將士,感謝先生。”
王一寧擺了擺手,慨然說道:“為大明百姓能有一條活路,我死且不避,何懼辛勞。”
“壯哉!”楊承應話鋒一轉,“我就不繞彎子,有話直說。”
“楊總兵請講。”
“我這次帶來了大小船隻三百艘,士兵兩千六百餘人,戰馬一千餘匹,這已經是金州鎮的極限。因此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明白。總兵是擔心敵人勢大,兩軍交鋒會吃虧。”
“我把兵馬留下,全部船隻用來運輸百姓。除了少量戰船,大部分是商船,所以必須要快,遲則生變。”
“楊總兵,我聯絡了包括鎮江堡在內的明軍,總兵何不把他們都帶走。只要稍加訓練,他們也是一把好手,不輸於任何明軍。”
“這樣啊。”
楊承應有些為難。
按照最開始的計劃,他只想偷摸摸的帶走百姓,不想和後金軍發生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