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吳三桂絲毫沒有相關的概念,盲目的點頭。
“你知不知道大明有多少兵丁?”楊承應再問。
“何止百萬?”
在吳三桂的記憶裡,從遼西一路逃出來,到處都是潰兵。
當時,吳家和祖家結成同盟。用精壯在外,老弱婦孺在內,不帶特別貴重的資產,連飲食都藏得很深,生怕被餓的發瘋明軍潰兵劫了去。
就這樣,一走好幾天,直到遇見追隨熊經略遷入關內的百姓。
跟著這些百姓,倉皇逃入山海關。
然後,就看到不少士氣低落、衣甲不整計程車兵,跑來山海關抵禦奴兵。
這些兵能抵禦奴兵?
兩家都不信,這才想到來金州鎮。
“你瞧,他們兩方都比我兵多,我甚至不如蒙古一個部落聯盟兵多。為什麼他們都奈何不了我?”
楊承應循循善誘。
“楊帥佔據鎮虜城使敵人不能南下,又佔據重要貿易港,讓京城那幫大老爺們投鼠忌器。”
這些事,祖天壽曾經和吳三桂提起,回答的很乾脆。
“這仍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楊承應笑道:“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借‘勢’。這個‘勢’大有學問。”
“請楊帥指教。”吳三桂眼中閃爍著星星。
“不用指教,你到時候看我怎麼操作,你就明白了。”
“嗯?什麼時候?”
“到時候,我會提醒你的。”
“嗯,多謝楊帥。”
吳三桂說完,低頭,認認真真地研磨。
楊承應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後,提起筆,沾墨,繼續編書。
人們常說,一個人在其少年到青年這段時間最容易塑造。
楊承應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讓這棵未來的“牆頭草”能夠及時回到正確軌道。
說起來,有一件事對吳三桂影響應該很大。
歷史上乙巳之變時,崇禎平臺召對袁崇煥,隨袁崇煥一起進京城的還有祖大壽,吳三桂和左良玉。
袁崇煥被下獄,直接把祖大壽等三人嚇跑了。孫承宗和馬世龍為了追回他們,使出的手段也頗有些“水滸梁山”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