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應書房裡在編寫最基礎的識字教材。
他在鎮虜城幾個月,教那些大老粗和學生識文斷字,就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
識字率奇低!
遼東本就是戰亂頻繁之地,又要遭受災害的侵襲,導致文化人普遍不多。
精通學術研究的,更是遍尋不著。
說起識字率,這讓楊承應心中有了大致的方向。
那就是借用“拼音”,從最基礎的開始,一步步精進到學習論語和詩經。
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和數學一樣的。
吳三桂回來了,帶著完成任務的喜悅。
“這麼高興,完成任務了?”楊承應問。
“嗯。楊帥,那什麼紀公公和霍大人不敢對我半分不敬。”
“你猜他們為什麼不懲治你的‘不敬’?”
楊承應擱下毛筆,饒有興致的問道。
“還能有啥原因,當然是怕落得和前面欺負莫麻子的那幾個錦衣衛一樣的下場唄。”
吳三桂隨口說道。
楊承應沒接茬,倒一些墨到硯臺裡,正要伸手拿磨條研磨,吳三桂趕緊上前,拿起磨條,站在桌案邊,乖巧的研磨。
誰能想到這樣的一個少年,日後是臭名昭著的大反臣。
“楊帥,莫非屬下說的不對。”吳三桂怯生生地問。
“我沒有說‘你說的不對’,但是你只對了一小部分。”楊承應笑道。
吳三桂想了想,又道:“當然,主要還是金州鎮實力強橫,不敢讓人小覷。”
噗~
楊承應忍不住笑了。
“你知道我金州鎮有兵丁多少?”楊承應反問。
“大舅曾對屬下說過,大概是一萬兩千人。”
“沒錯,是一萬兩千五百三十四人。”楊承應說完,又對著吳三桂問:“你知道建虜有兵丁多少?”
“至少三四萬吧。”
吳三桂對這些不瞭解,隨口說了一組數字。
“滿編六萬,這不包括他的炮灰兵,明軍降卒,蒙古人。”
楊承應說道:“就算經常不滿編,其麾下兵丁常年維持在六七萬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