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為雲貴妃建萬國寺,更是有理有據有動機,當日雲貴妃在去萬國寺朝拜的路上遇險,在當時,救了雲貴妃一命的左家長郎甚至因此得封官職,荒謬至極,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再為了這麼一個盛寵的妃子,建一座寺廟,又有什麼不可能的?
這麼想來,毫不突兀,原因和發展都清晰,比起那個所謂皇后郎中令沒頭沒尾的通姦之說,顯然更像是真相。
再者,那密詔聖旨就算是可以造假,玉璽印記怎麼造假?
那印記清清楚楚地印在聖旨上,又由京兆尹和那青衣書生看過,都絲毫沒看出端倪,顯然就是真的。
玉璽由專人保管,以生死契家人契牽扯,保管的人不可能輕易拿出來。一般人等根本近不得身,唯有陛下在用的時候才能拿出來。
皇后和郎中令真的有這麼大的本事嗎?
該整個長安的賦稅,必定興師動眾,皇后郎中令暗自通姦,怎麼會敢搞出這麼大的動靜,這不是上趕著暴露去送死嗎?
百姓越想只越覺得漏洞百出。
正趕上黃河水患,七州大旱,各方天災頻發,這無疑是上天的刻意降難,指責國政不善。
而之前,宮家門口,他們清清楚楚地聽到那些自天地而來的戲聲,句句都在明明白白直指陛下,歹人當道,陷害忠良。
六月飛霜,三年不雨,雪飛上白練,句句應驗,無一錯漏,他們就算是有心維護,都無言反駁。因為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自陛下登基以來,長安一直被矇蔽試聽,只以為外面也是一片歌舞昇平,卻絲毫不知,那些外州的苛政賦稅,那些酷刑煉獄,如今一下子從盲目的信任與崇敬脫離出來,才猛地意識到,也許大周式微,並不是從西青入侵開始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而對西青如今的這場大戰,明明知道宮家是天神所指,陛下卻偏偏不為所動,死到臨頭仍然把所謂二皇子派出去,讓其平息戰亂,可是他有沒有想過,這不是嬉戲玩笑,而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作為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沒有絲毫大局觀念,大難臨頭,仍在計較個人得失,生怕宮家重回當初地位,會分撥兵權。
可是這被陛下緊緊握住的兵權,對他來說,又有什麼用!
三軍不在能領兵打仗的將軍手中,無異於已死,就此沉潭無用。
成千上萬,甚至是整個大周的百姓眼見就要送命了,這位陛下還在計較自己手中的權利多寡,難道這樣能令將亡之國救回嗎!
等到亡國之日,這些所謂兵權,還有什麼用。
是緊緊握住,用來陪葬,用來剿滅大周的萬萬百姓,還是留下千古笑柄,惹所有後人恥笑?
雍德雍德,昏庸無德,
熹恭熹恭,好大喜功。
如今這歌謠看起來,當真是沒有半分錯,清清楚楚地概括瞭如今他們的這位九五至尊。
長安中百姓與元帝離心,日益更甚,原先還有站在元帝一邊的,但是當面對有些人暗暗清算出來的這二十年的國況,竟無人再為元帝發聲。
是他們的統治者,他們的國主不假,可是也沒有人是眼盲的,他們都能分辨得出,那些陳列於前的事實,並非臆造,而是從始至終就是如此。
這樣再看,那日城北雲臺的罪己詔,便何其可笑。
因為賦稅之事,百姓怨聲載道,於是陛下就找了皇后和郎中令這兩個替罪羔羊,企圖洗清自己的罪名。
而且之前,因為甕喻殺長訣小姐,皇后替甕喻遮掩之事,皇后並未受到任何懲處,惹得百姓對元帝頗有怨言,元帝如今借這個機會,將皇后懲處了,簡直是一箭雙鵰,一下子就解決了百姓詬病的兩個原因。
那日在雲臺之上,百姓們足足跪拜了一個多時辰請求立儲君,元帝竟真的就這樣放在百姓喊跪一個多時辰,而充耳不聞,坐下不動。
若非是宮將軍逼壓,元帝因為要仰仗其收復失地,有所忌憚,只怕是任由百姓跪拜一天,他也不會有半分鬆口。
這位九五至尊對權勢的慾望和可怕的掌控欲,只讓百姓覺得心寒。
明明知道自己身體虛弱,卻堅持不肯立太子,生怕太子奪權。分去他手中的權勢。
百姓們是為了他才勸諫立儲嗎?
是為了大周,為了作為百姓的自己啊。
萬一元帝一朝身死,後繼未定,旁支,小宗都想著來爭奪皇權,到那時,本就岌岌可危的朝堂就會轟然倒塌。
那他們這些受朝堂掌控,仰仗其為生的平民百姓,還會有什麼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