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朱棡的‘罪證’,就是他們提供的。
然而以前很喜歡替他們發聲的官吏,這次很大一部分選擇了緘默。
官職越高的人,就拒絕的越乾脆。
只有部分中下級官吏,選擇為他們發聲。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處。
一開始皇帝將所有彈劾奏章留中不發,就在這些人準備再接再厲的時候,他們自己被錦衣衛給查了。
有句話已經說過無數遍,當官的都經不起查。
全殺了肯定有冤枉的,隔一個殺一個,全是漏網之魚。
朱元璋只是派人去查了一下,彈劾朱棡比較激烈的人,很容易就收集到了足夠的證據。
將幾個典型拿下,剩下的人頓時就知道發生了什麼,再也不敢說話。
但此舉也無疑是向外釋放了一個訊號,事情不會如此輕易就結束。
兩廣宗族就開始想別的辦法。
但形勢比人強,他們能做的實在不多。
造反?
算了,誰家的戶口本都不是批發的。
配合朝廷的行動,最多就是宗族被拆分,造反那就是全族被滅。
很多家族選擇服軟,主動向地方衙門申報了土地數量,將隱匿的人口全部供出。
只希望將來分拆的時候,能將他們的族人,安置在比較肥沃的土地上。
如此,說不定兩邊都能發展的很好。
但也有宗族不服氣,或者說他們背地裡做的事情太惡劣,一旦被揭穿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索性就強硬到底,搏那一線生機。
至於族內其他人會不會被牽連……我自己都要活不下去了,誰還管他們?
在朱棡還沒到來之前,就有宗族勢力私下聯絡兩廣的番蠻部落。
希望能和他們結盟,共同對抗朝廷。
他們很聰明,找的都是和朝廷、地方衙門不睦的部落。
這些部落正愁找不到突破口,見這些宗族勢力主動結盟,自然是非常高興。
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
但合作並沒有那麼簡單,誰為主誰為從,該如何分配利益。
這些都需要慢慢的協商。
還沒等他們商量出個所以然,朱棡就已經先到了。
他一來就先突擊了兩個大宗族,將其族長、族老在內的骨幹,全部抓起來殺了。
然後才公佈證據,兩家全部參與海上走私,甚至有和倭寇勾結的嫌疑。
兩廣從上到下都保持了沉默。
證據重要嗎?
當然重要,這樣朱棡的行為才名正言順。
可也不重要,就算沒有證據,他也一樣會動刀子。
拿這兩家動手,不過是為了立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