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也是知道修史有多難的。
司馬相公的一部《資治通鑑》依靠眾人裁剪校訂還用了十五年的時間。
就算元朝修史的人數多,但如此短的時間修成三部史書。
其中錯漏也不可避免。
……
大清·雍正時期
“三部史書。”
雍正盤腿坐在暖床上,手裡順著玉串元珠上的金色穗子。
不緊不慢道:
“近三年而成。”
“其中以《宋史》卷帙浩繁為最。”
“但在史料的裁剪、編次、修飾、檢校,以及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相當粗糙。”
“而《遼史》,因為隔了代,資料缺乏,更是錯漏甚多。”
弘曆輕笑的看了一眼書房架子上的史書。
“所以史家才言,在歷代正史中,《遼史》最為下乘。”
“相對而言,《金史》是三史中編得最好的。”
“首尾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贍而不蕪,在三史之中,獨為最善。”
雍正神色不動,捻著手中玉珠,
“但也因為編纂者大都為金朝遺民後裔,偏袒之心很重。”
“隱惡揚善,有不少作假、矛盾之處。”
“不過,若不是三史修成,保留了珍貴的歷史文獻。”
“經過元末大亂,後人更難修成信史。”
“這三個或許曾經輝煌耀目的朝代,怕是要隱藏於煙幕之中。”
“因此,三史的問題再多,也是瑕不掩瑜的。”
……
【從1340年到1344年,近四年的時間中,元順帝在脫脫的輔助之下,盡了極大的努力想將元朝從日趨崩壞的下坡路上拉回來。】
【而他們的作為比之前代的無所作為和胡作非為,也顯得更務實、積極】
【時人讚頌朝廷更化是“至正賓興郡國賢,威儀重見甲寅前”】
【而脫脫也被“中外翕然稱為賢相”】
【如果幹得好,且繼續幹下去,元朝或許能真正實現中興】
【然而天下百姓沒有耐心去等待和賭一個虛無縹緲的中興了。】
【老天也挖好了埋葬元朝的深坑,雖然這個坑本就是元朝自己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