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俄國和奧斯曼之間的攻守早已逆轉,像老中尉幼年時那樣直接遭遇奧斯曼獵奴隊搶劫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奧斯曼官方都已經終止這種行為。
但由於奴隸貿易的巨大利益,獵奴行動卻始終沒有停止。不過是從大規模劫掠變成了小規模襲擾,從明目張膽變得偷偷摸摸。
獵奴的主要方式也從搶劫變成了誘拐、綁架,其中最經典的便是高價收購薪柴來換取受害者的信任。
受害者通常為了賺更多的錢會選擇帶更多的柴火來賣,而奴隸販子選中的受害者通常是窮苦的年輕人或者半大孩子,他們的錢和生活閱歷不支撐他們採取更商業化的行動,他們會去找好友、親屬幫忙然後將所有人帶到奴隸販子指定的區域。
如此一來奴隸販子們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地繞過俄軍的哨卡和巡邏隊,輕而易舉地將受害者們一網打盡。
除此之外有相當多的俄國人也在販奴的利益鏈條之中,這些內鬼通常會以介紹工作或者探險、遊玩為名將人騙出來,甚至會有人去慫恿農奴逃亡。
歷史的記憶和在俄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謠,讓士兵們也能感同身受。
俄軍指揮部內,久違的肉味讓軍官們食指大動,司令官亞歷山大·普林斯基高舉酒杯。
“敬勝利!乾杯!”
“乾杯!”
“兄弟們,我剛剛收到了緬什科夫親王的親筆信。”
頓時引起場內一片驚呼之聲。
“肅靜!”
亞歷山大·普林斯基從懷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封信,又從衣兜中拿出一副眼鏡戴在鼻樑上。
“伊萬·彼得羅維奇閣下:
本親王以全俄羅斯之君主沙皇陛下之名,向爾等傳諭:
近衛軍團已經在一週前啟程,聖旗所向必盪滌邪祟。然第三羅馬之偉業,非一城一地之得失可計。
為全陛下之偉業,畢其功於一役,今欲使近衛騎兵與哥薩克繞過多布羅加斷其糧道、絕其歸途。
此乃沙皇欽令,爾等當以血肉築牆,死守待援。望汝等以國家為先,民族為先
第三羅馬萬歲,尼古拉一世萬歲”
“烏拉!”
“烏拉!”
“烏拉!”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人死去,雙方都在竭盡全力以致對方於死地。
奧斯曼人的屍體已經鋪滿了整個戰場,要塞內的俄國人也已經彈盡糧絕,老中尉在一次偷襲奧斯曼人炮兵陣地的任務中受了傷,他自願留下來點燃炮兵陣地上的火藥桶。
進攻接連受挫,珍貴的阿姆斯特朗炮還被俄國人炸燬了大半,奧爾馬帕夏怒不可遏,於是乎將幾個指揮不力的軍官撤職,這實在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