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和會決不能在倫敦召開,否則對於俄國來說這場談判就是恥辱。
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親王對於這次和會的主辦權信心滿滿,畢竟進入十九世紀以來幾次決定歐洲格局的談判都是在維也納進行的。
奧地利帝國又是此次戰爭的戰勝國,既有實力,又有財力,更有經驗,施瓦岑貝格親王覺得這次和會能且只能在維也納進行。
畢竟舉辦這種大型國際會議對於國家影響力的提升是十分明顯的,施瓦岑貝格親王之所以能成為弗蘭茨的首相(首席大臣),除了其自身能力優秀以外,兩者的觀念有相當強的一致性。
奧地利帝國需要更加強大的影響力,地處歐洲中心地帶的奧地利想要退縮是不可能的。
英國人想要做奧斯曼人的代理人,那更是不可能的。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弗蘭茨憑什麼讓他們得逞,如果英國人想當奧斯曼的代理人,那就以一個戰敗國的身份來。
反正有停戰協議和俄國人頂在前面,弗蘭茨這一次完全不必給英國人留面子,反正他們也不需要。
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親王是貴族出身,但在軍中浸淫多年,幾分不羈的銳氣還是有的。
在弗蘭茨的授意下他完全不給英國大使任何面子,只有兩個字“不行。”
施瓦岑貝格親王直接公開表示支援俄國人的意見,不允許英國作為奧斯曼帝國的代理人,更不接受倫敦作為和會的舉辦地。
頭上還纏著繃帶的拉維斯男爵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我們英國已經得到了奧斯曼政府的授權,不需要貴國的允許。”
“不只是我們,我們只是支援俄國人的看法而已。如果英國拒絕我們的要求,那麼我們與奧斯曼帝國之間所謂的和平也就不復存在了。”
“您怎麼能這樣?貴國明明已經答應了和談。”
“我們接受的是和談,而不是判決。給您一個月的時間,如果奧斯曼人繼續一意孤行,那麼我們和他們只能在戰場上繼續這場談判了!”
施瓦岑貝格親王的態度非常強硬,這種強硬來自於他此時爆棚的自信心。
在施瓦岑貝格親王這種大德意志主義者看來,此時弗蘭茨已經是大德意志的無冕之王。
而德意志民族的力量已經在之前的無數次戰爭中得到檢測,在陸地上擊敗法國人,在海上擊敗英國人就是最好的證明,他自信這樣的勝利還可以出現無數次。
此外作為首相,沒人比施瓦岑貝格親王更加清楚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財力,他可以自信地說,這個帝國從未如此強大過。
奧地利帝國就是造船廠太少,要不然一年就能造出一整支超級艦隊。
陸軍擴充到一百五十萬人也不是夢,1848年即便是狼煙四起又被英國人封鎖,但倉庫的物資依然多到用不完。
奧地利帝國依然有精力將物資運到愛爾蘭去噁心英國人,奧地利人不能直接賣槍給愛爾蘭人,但是奧地利的藝術家們可以把槍的零部件造成樂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