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敏和李過擊潰鞏永固的兵馬後,大軍一直在榆林、延安一帶徘徊,既不東進攻打大同,也不南下收復西安,他們到底想要做什麼呢?”
“難道說鞏永固並沒有死,還是說他們另有圖謀?”
左良玉說著,又推演了一遍鞏永固殘兵退回的路線,沉吟道:“這幾路軍中皆有我的暗探,而且一路都有人監視,鞏永固絕不可能混跡其中。”
“若鞏永固沒有回大同,那他留在陝西必死無疑,虞胤、徐文樸等人對他忠心耿耿,斷不可能棄他東歸,所以鞏永固應是死了。”
“那劉宗敏等人遲遲不進軍,應是想圖謀山西。”
......
“可若大同沒有鞏永固坐鎮,為何濟爾哈朗和代善數萬兵馬也攻不下城池,難道說那個新來的陳明遇果真那般厲害?”
“還是說,大明真的氣數未盡?”
左良玉話才出口,身體不禁微微一顫。
他沉默了一會,又緩步走到案前,拿起一封密信。
信是左羨梅從武昌那邊傳來的。
在信中,左羨梅先是詳細講述了聊城、臨沂等地之事,隨後又將崇禎以往的操作和近期在聊城等地的舉措進行了對比,並著重分析了崇禎的性格和才能。
經過分析,左羨梅認為崇禎夢中得到朱元璋指點之事並非子虛烏有,從而得出大明氣數可能未盡的推論。
在此立論的基礎上,左羨梅建議左良玉不可妄動,更不能再與已暴露的反叛之人往來,而應在儲存實力的基礎上適當向崇禎示好。
當然,她也不建議左良玉現階段就相助崇禎。
一來崇禎對左良玉已有不滿,再加上叛軍勢弱,若左良玉此刻大力相助,崇禎極可能會擊潰叛軍,到時必會對左良玉動手。
再則南方幕後之人實力不容小覷,加之女真威脅仍在,縱使崇禎剪了滅李自成,也未必能一統天下。
若左良玉站隊太早,極容易惹來禍事。
故左羨梅建議他應盡力維持一種均衡,並在此環境下逐漸改變崇禎對左家的態度。
等到局勢明朗後,再全力一搏。
左良玉剛接到左羨梅的信時,本還不以為然。
不過當他得知崇禎敕封朱聿鍵為晉王,並將其他眾藩王全部囚禁在鳳陽皇陵,穩住江南的局面後,才覺得左羨梅說得有些在理。
再後來他又聽說張煌言、堵胤錫、秦良玉大敗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聯軍,並將高一功困在承天一帶時,心中對左羨梅的判斷更加認可。
正因有此考慮,所以他先前並未將進入陝西的明兵置於死地,而是在得知鞏永固戰死後,便有選擇地讓明兵東撤,退回了大同。
左良玉原以為劉宗敏擊潰鞏永固後,會趁勢收服西安,因此他還特意將惠登相調回山西。
並密令左夢庚和王允成等人,一旦叛軍反撲,就立刻撤回山西,讓高傑與李自成拼殺,他們好坐收漁翁之利。
沒想到劉宗敏等人卻一直按兵不動,讓他十分不解。
就在左良玉沉思之時,一個親衛進來稟告,說盧九德在外求見。
左良玉聞報,沉默了一會,便讓人將之帶了進來。
盧九德見到左良玉,躬身行禮後,笑著道:“寧南伯,您已思考數日,可有了決斷?”
原來盧九德得知朱由崧招募的兵馬中大多是狼兵後,便知南方幕後之人想將朱由崧作為替罪羊。
他唯恐對方得知事情敗露後,會加速行動,害了朱由崧的性命。
故他明面上佯作不知,暗地裡卻調動鳳陽的心腹趕往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