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事情,毫無疑問的,必須得要同意啊。
儘管倭國孤懸海外,還是彈丸之地。
但是,這可實實在在是開疆擴土之功啊!
自從新皇登基之後,平定高句麗,拿下倭國,將整個大唐的疆域,擴大了諾大一片。
這種功勞,直追太祖太宗,甚至已經有所超出。
新皇文治武功,必將成就一代聖君。
而他們作為輔佐之臣,理應也會留名於青史。
這樣的好事,他們怎麼會不答應呢?
當然了,答應歸答應。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上,他們其實還是沒怎麼把倭國當回事兒。
這也是古代帝國的,一個大中原的思想在作祟。
比方說,有些時代,他們明明可以攻佔下哪些蠻夷之地。
但是他們寧肯扶持一個親近他的政權,也不願意佔領這些地方。
因為他們感覺,佔領這些貧瘠的地方,非但沒有實際上的好處,反而向裡投入。
這種事情,他們是斷然不會做的。
所以對於這種地方,他們一向要的,都只是名譽上的歸屬。
至於實際的管理,其實並不在意。
而現在,群臣的思想,同樣也是如此。
對於倭國這樣區區一個小小島嶼來說,他們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既然現在已經歸屬於大唐的版圖,那麼再叫倭國就不合適了。
經過群臣的商談之後,決定將之改成海北道。
而海北道節度使的職務,卻是讓他們傷透了腦筋。
能夠擔任一道之節度使,必然是重臣,最起碼的,也要是三品大員。
但是三品的官員,哪一個不是位高而權重?
讓他們跑到海外,擔任一個區區小島的節度使?
這簡直就是被放逐啊!
有那個三品大員,肯去這種地方呢?
先是找了一箇中年的三品大員,因為他身強力壯,年輕有為,所以獲得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結果,第二天這個三品大員便感染傷寒,請了三個月病假。
海北道那邊,自然不可能等到他三個月病癒之後再上任,只好另外選人。
然後,他們物色了第二個人選。
這個人選叫做崔海,乃是崔家之人。
然後,崔海忽然曝出家父辭世,要回家丁憂。
丁憂需要三年時間,這個是孝道。
新皇李恪,自然不能強迫別人違背孝道去赴任,因此,這個人員,也不了了之。
第三個人選,在坐著馬車早朝的時候,出了車禍。
結果被摔成了重傷,七葷八素的,據說已經傷到了筋骨,至少要一百天才能重新回來上班。
得!
這些人,簡直一個比一個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