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富士山,下一站京都,如果說最能代表島國傳統文化的地方,必然只有那裡。
京都,一個細雨的下午,我坐在柊家窗畔,
看著雨絲絲落下,時間彷彿靜止。
就在這裡,我清醒地認識到,這隻屬於古老京都的寧靜。
——川端康成
到達目的地已經華燈初上,選擇傳說中的御三家之一美譽的柊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先生創作《古都》時就住在這裡。
至今有將近200年曆史,成為島國最受歡迎的傳統旅店之一,有趣的是柊家對門竟然就是御三家中歷史最悠久,也是最負盛名的俵屋。
島國版的工商銀行VS建設銀行?
相比較東京的喧鬧,京都的傍晚出奇的安靜,小鳥撲騰著翅膀落在枝頭的聲音彷彿近在咫尺。
藉著走廊的頂燈和旅店窗戶裡透出的光,踩著石板的路徑,穿過略顯昏暗的巷弄。
惠美撥開冬青枝葉,推開木柵門,眼前忽然明亮起來,隨著搖鈴發出輕微叮噹聲,心裡愈發感到有種從塵世走向桃源的驚喜……
搖鈴恢復平靜後不久,接待人員滿臉笑容,持著一副特有謙卑姿態出現,幫忙提行李、換拖鞋,甚至一位老人趁著擺放脫下鞋子的時候,竟然幫忙擦去鞋面上的塵土。
莊臣抬頭,不遠櫃檯正中央掛著一幅字:來者如歸。恍然大悟,二百多年來這應該就是是柊家始終秉承的待客之道。
入門廳,到前臺,四周保持和式樸素卻考究的裝修風格,除了燈光,地上櫻紅色的盆景是這裡唯一的亮色。
跟隨女侍來到二樓,沿著走廊往裡走,地板開始發出咯吱咯吱的鬆動聲,透著滄桑的味道。
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裝飾細節,無不體現了舊時匠人的點滴用心。也正是這種滄桑感,區別於其他現代化酒店,給人帶來最特別的體驗。
走廊兩側有21間房,門頭很小,毫不起眼,但當開啟房門的瞬間,莊臣眼前一亮,居然有種小中見大,別有洞天的感覺。
無論是牆上掛著的柊字圖案,還是正對院落的小型的茶案,雖然小巧,面對窗戶開啟後,窗外是四面包圍的景井,真有點蘇州園林的味道。
見客人安頓得差不多,女侍拿來迎賓抹茶和甜點,再次重新整理莊臣對於細節的理解。
絕不會背對著你,盛飯遞物都不會遠遠地讓你用手接,直接端到你身邊,然後雙手奉上。
服務完退席時,會用跪姿跟你說謝謝,然後始終面對著客人,半曲雙腿、拱著上身,慢慢後退直至離席。
餃子狀的脆餅表面抹上糖霜,內芯填滿紅豆泥,入口甜而不膩,配以外脆裡嫩的口感挺好吃,再啜口抹茶,澀苦茶香中和口中甜膩,搭配恰到好處。
剛吃完點心,敲門後盈盈走進一位和服麗人,端莊地跪下,自我介紹道說是柊家旅館六代目女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