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宮的路上,竇太后和劉勝祖孫二人,又聊了很多很多事。
待御輦緩緩停在長樂宮西宮門外,朝中三公九卿,以及將來有可能成為三公九卿級別的重臣,基本都被祖孫二人所提及。
總體而言,祖孫二人的意見還算一致:在劉勝加冠親政之前,朝中公卿唯一需要發生變動的,就是將陶青溫和的從丞相的位置拉下來,讓少府劉舍上去,過一把金印紫綬、禮絕百僚的癮;
少府做了丞相,自也需要尋找一位替代者,來掌控少府上下大小事務。
對於這個人選,劉勝先後提出了幾種可能性,卻也都被竇太后次序駁回。
——奉常竇彭祖,被竇太后以‘外戚不可掌財權’回絕;
有了竇太后這句‘外戚不可掌財權’,劉勝的母舅賈貴,以及賦閒在家多年的魏其侯竇嬰,顯然也都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失去了成為九卿的機會。
至於其他幾個人選,劉勝本就提的不情不願,竇太后不置可否,劉勝自也心下了然:少府掌內帑,幾乎就是天子的私人管家,掌管著天子的錢袋子,壓根兒就不是隨便抬個人上去就可以的。
於是,新任少府的人選,便又成了竇太后給新君劉勝的考驗。
能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少府,將直接影響到竇太后對‘天子勝’的業務能力水平的判斷。
如果完成這個考驗,劉勝在竇太后這裡,便可以積攢下一定的可信度——皇帝還行,能挑個好少府,尋常的事應該也難不住皇帝;
可若是沒完成,那就要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變數了——連一個合適的少府都找不到,想臨朝掌政,還是先磨練磨練、再多學習學習吧······
就這樣,在大行皇帝······
不;
應該說是孝景皇帝了。
就這樣,在孝景皇帝駕崩之後的第七天,劉勝便迎來了自己天子生涯的第二個考驗:找個合適的少府,以接替即將被拜為丞相的桃侯劉舍。
至於第一個考驗,劉勝顯然已經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這不?
劉勝一紙完美的答卷,便在當日晚間,將長安朝堂大半兩千石以上的高層,全部彙集在了開封侯陶青的丞相府。
與劉勝預料中的如出一轍:這場晚宴的主角,是太僕袁盎。
而除了袁盎,與會的其他每一個人,都是一副憂心忡忡,甚至惶恐不安的焦慮神容······
·
“還請太僕,於我等指點一二。”
“陛下今日所為,究竟緣何?”
“陛下所圖者,又為何物?”
這場晚宴,是有丞相陶青率先發起,並首先得到了內史田叔的贊同。
而從與會的賓客陣容來看,毫不誇張的說:今日早朝之上的公卿百官,除去那些個沒有發言權的小蝦米,其他有資格主動出身上奏的重臣,幾乎無一缺席。
——丞相陶青為主,御史大夫晁錯與會;
九卿當中,內史田叔、廷尉趙禹、少府劉舍、典客公孫昆邪、奉常竇彭祖、太僕袁盎、衛尉直不疑七人到場。
至於沒到的兩個人,一個是郎中令周仁,歷來都不喜歡這種參過三個人參加的大型聚會;
另一個是宗正劉闢強,如往常每一任出身於楚元王劉交家族的宗正一樣:對於這種級別的重臣私下聚會,毫不遲疑的表達出了自己‘懶得搭理你們’的立場。
除了陶青、晁錯、田叔等公卿九人,中尉衛綰和郎中令、備盜賊都尉等二千石,也都落座於客堂末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