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唐前期鄭國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漢時代的四分之一,二是不斷增長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負荷的能力,即所謂“地狹人稠,耕植不博”。
這個時候的長安,已經發展的十分繁華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在長安城內和效外,多達一百五十萬人,超出了整個大唐十分之一的人口。
關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雖然當時關中地區號稱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給京師”。
三是關中地區多王侯權貴,他們在灌溉渠道旁競造碾石豈,耗費水量,影響了水利灌溉的效能。鄭白渠的灌溉面積,已經從四萬餘頃下降到一萬餘頃。
第一個途徑行不通,只好轉而依靠第二個途徑來解決關中糧食危機,但亦非易事。
從關東漕運糧食至長安,不僅路途遙遠,而且三門峽一段黃河河道狹窄,水勢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極為困難。
漕運付出的代價很大,運輸量卻十分有限。
為了儘可能地克服三門天險,隋唐政府都曾進行過改進計劃,但效果並不理想。
天皇四年,隋文帝採取“自小平陸運至陝”,然後“還從河水,入於渭川”,再達於京師的辦法漕運糧食。
這樣雖然繞過了三門天險,但陸運花費很大,而且小平至陝州的陸路必需經過險峻的崤、函山谷,風險也很大。
開皇十五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復水運,“詔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運量。
如果有一條水泥路,可以快速的將糧食,從洛陽運往長安,李世民做夢都會笑醒。
不過長遠來說,還是走水運,過三門峽之後,走渭水入長安,才是最划算的辦法。
最近幾年,長安的糧食價格持續走高,就是因為人口增速過快,從南方槽運過來的糧食,運到長安之後能不貴嗎?用鬥錢運鬥米,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不無道理。
而釀酒消耗的主要就是糧食,所以成本也在逐年的增加。
在遼東金州釀酒,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遼東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種植糧食。
李中華又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對於解決漕運困難的事情,大有幫助。
據史料記載,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後,裴耀卿採取分段轉輸法漕運糧食,這種狀況才有所好轉。
裴耀卿在黃河、運河和渭水交匯處及三門峽東西置倉,漕糧先輸入東倉,再開山路八十里,陸運到西倉,最後漕運到關中。
這樣,即縮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運輸效率。史載,連續三年,“漕七百萬石,省陸運佣錢三十萬緡”。三年即省錢三十萬緡,漕運費用之高可以想見。“用鬥錢運鬥米”之言不虛也。
之前糧食的問題並不突出,李中華也就沒有關心這些事情,但現在可不一樣了,一旦出現了災荒的年景,別說用糧食來釀酒了,恐怕長安城內的人,都要餓死不少。
雖然因為李中華的出現,很多人的手中都不缺錢用了,可是一旦遇到災年,南方的糧食,無法及時的透過漕運,調運到長安,問題可就非常的大了。
每年初春,就會有大批的江南稻米,用漕運的方式運到長安。渭水流淺沙深,黃河砥柱險阻,漕河水量不足,都會影響到漕糧的轉運。
所以漕運糧食其實是最不穩定的,路上的損耗也是非常巨大,一路歷經波折險阻,能夠順利運送到長安的漕糧,用十不足一來形容,也是毫不為過。
尤其是過三門峽時,有一段河道水流湍急,彎道眾多,又有許多暗焦,稍有不慎,就是船毀人亡的結居,整船的糧食沉沒於江中,毀於一旦。
所以後來不得不在三門峽靠船上岸,改用陸路運輸的方式,繞過三門峽河段,重新裝船,往長安運送。
這樣一來,不僅耗費了時間,也大大的增加了漕運的成本,長安的米價焉能不貴?
喜歡大唐可以更強請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強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