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六,行營大軍凱旋而歸,長安城霎時人如潮水,車如馬龍,無數人翹首以盼。
此戰,唐軍沒有完成滅一國的成就,自然也就沒有百官郊迎那個待遇,不過李適對於此役的戰果十分滿意,畢竟是他繼位以來的第一個大勝,意義非凡。
因此,破規格的令太子李誦前往城外慰存宣旨。
而太子李誦鶴驂一出宮,早有準備的禮部官員便忙不迭地跟了上去,非但如此,禮部的官員還貼心的聯絡了鴻臚寺、右銀臺門客省,將一眾留居京師的番邦使臣、藩鎮僚屬也拉去同迎大軍得勝還朝了。
而禮部的下層小官小吏見狀也是紛紛效仿,強拉起了長安百姓,難得大勝,怎麼能不讓百姓也知曉朝廷的赫赫武功?
今上的英明神武呢?
關於抵京的時辰,李晟是向朝廷稟報過的,是以太子與禮部官員、長安父老並沒有等太久,出城不到半個時辰,就見遠處塵煙滾滾,馬蹄聲陣陣,旋即便見數千步騎疾馳而來,其勢若奔雷,氣吞萬里。
一眾朝臣見了,自是欣喜不已,朝廷有虎狼之師,那是江山社稷之福啊,盧龍、成德、魏博、淄青四鎮為什麼敢輕慢朝廷,不就是自恃朝廷中樞無兵,只會以藩鎮討藩鎮麼。
現在好了,在殿前兵馬神策軍將帥的統籌下,各鎮精兵強將齊聚,大破吐蕃南詔聯軍,如果將來也以此模式,以神策軍將帥提領各鎮精兵,何愁河朔三鎮不能平定呢?
只要想象一下那樣的畫面,眾臣就興奮得難以言表!
百姓們亦是歡呼雀躍,代宗朝,郭子儀是打過斬首五萬級的大勝,但那是在回紇人的背刺,吐蕃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取得的戰果,不可複製,而這次對抗吐蕃南詔聯軍的大勝,卻是實打實的。
而一眾番邦使臣看著眼前這支雄赳赳、氣昂昂的凱旋之師,嘴上說著稱讚的話,面色卻凝重至極,畢竟大唐興盛起來對他們並無好處,也不是每個番邦都像龜茲(qiūcí、于闐(tián)一樣,對唐有著文化上的認同,俯首帖耳。
大多數國家、番落實際上更希望大唐衰弱,最好是分崩離析,因為它的存在時時刻刻著威脅著周邊諸國,讓他們寢食難安。
這不是說笑,不說初唐時為李世民、李治父子滅掉的國家番落,便說玄宗時因邊將為謀取軍功擅自興師滅掉的國家,就足以記一卷了。
所以此刻,當他們發覺唐軍在這次擊敗南詔聯軍後士氣高漲,戰意勃然升騰時,心頭皆蒙上一層陰影。
與之相反,李誦笑得很開心,他雖然不曾曉暢軍事,但也能感受到眼前眼前這支軍隊所透露出來的濃烈殺機,心說不愧是剛經歷血戰,大破敵軍的雄軍。
神策軍留鎮西川了,山南軍、西川軍、東川軍三路大軍也都各回了本鎮,只各鎮遣了數百精兵來京,再加上涇原、邠寧、鳳翔三鎮發往行營的兵士本就是精銳,說實話還真有點浩蕩無匹的意思。
李誦站在車輦旁邊,目光灼灼的盯著遠方,直到數千鐵甲洪流逼近,才緩緩收回視線。
“定!”
及至近前,李晟下馬抬手虛按,數千鐵甲洪流驟止,三辰旗不動如山,而坐在車馬中,被唐軍俘虜的聯軍大將齊齊一驚,旋即就被士卒扯下了馬車。
雖然李適沒有打算殺掉他們,也沒有令禮部準備獻俘儀式,獻俘太廟,但也不介意拿他們彰顯一下朝廷武德充沛。
而在唐軍凱旋之師站定之後,禮部按照禮儀奏響了凱旋之歌,鼓聲鏗鏘有力、樂曲激情澎湃,聽得眾將士熱血沸騰。
李晟一襲錦衣彩帽邁四方步走到了李誦身前正對著的地方,單膝跪地拜道:“末將李晟,奉聖人命解劍南之圍,驅犬戎雲南犯境之兵,幸地方州郡同心,三軍將士用命,方不負聖恩,有此大捷。
末將為大唐賀!
為聖天子賀!”
言罷,李晟自懷中摸出半片魚符,高舉過頭頂再拜。
“萬勝!”
“萬勝!”
“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