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潭城最中央的一片區域,有一個片地方,叫戚家灣。
據說,在歌潭城還只是歌潭村的時候,這個地方就在了。
這裡住著最早的歌潭人。不過如今,很多人都搬了出去。畢竟,憑藉著祖祖輩輩千絲萬縷的香火情,這群人裡,但凡有一個混得好的,就能帶出一大幫子鄉親父老,共同富裕。
如今,為數不多的住在戚家灣的老歌潭人裡,又有一位,準備舉家搬遷。
大財主餘力在歌潭扎住腳跟後,官商勾結,在城中拿下一大片土地,仿照京城長安建立坊市。坊市外圍是鱗次櫛比的商鋪,而內裡,則是精雕細琢工藝超凡的住宅。
舉國上下,如此手筆,也唯有餘力一人。畢竟土地是老百姓的根,敢拿土地做買賣的商人,在大周,甚至是整個人間,都找不出第二人來。
戚家灣準備搬走的一家子,便是要住進餘力的坊市內。
老戚本是個讀書人,江南道最多的讀書人。可惜他祖祖輩輩的讀書人裡,一直都沒出個成才的。老戚算是有才,可惜不在文才。書上的道理他一看就會,卻無法化作自己腹中筆墨,付諸熟宣。
於是人到中年,他終於放下讀書一事,在親友引薦下,從一名賬房先生,混到了掌櫃。
過了今日,他就可以搬出戚家灣,入那餘家坊。
歌潭城有三處餘家坊,分列名為餘家天字坊、地字坊、人字坊。三者並非由上至下的遞減關係,相反,最後建立的人字坊,反而是三坊內人氣最高,設施最好的新坊市。
老戚家要去的,便是其中的餘家地字坊,只因此處,也是老戚打理的店鋪所在。
人逢喜事精神爽,老戚今日出門,腳步走得格外豪邁,甚至在袖中提了一壺小酒,不時的泯上一口。
換做平日,他可不敢如此張揚,於上工時飲酒,這可是大忌。作為一個掌櫃,在店中,他需要時刻保持清醒。
可是今天,實在是太高興了。倒不是因為他在餘家地字坊購入新宅,而是因為昨日下午,他接到通報,自家寶貝兒子透過江南道的考試,已可冠秀才之名。
他老戚家讀了幾輩子書,終於出了個能靠讀書吃飯的秀才,無論如何,都該讓他高興幾日。
江南道本就文風盛行,此地的秀才,身份可比他處的舉人。文人身份,便是一方通行無阻的令牌,若有大戶人家擺宴,秀才不請自來,主家還要誠請上座。
從此以後,他老戚家,在這歌潭城內,也算得上有臉面的人。秀才兒子,可比掌櫃老爹,有出息多了。
更何況,他這個小兒子,如今才十四歲,縱然在江南道,也是頭尖兒上的人物。
想極此處,戚掌櫃又抬袖泯了一口小酒。這兒子如此聰慧伶俐,要說,還是得虧自家婆娘會生。等住到新宅子裡去,和孩子們分房而居,一定要在床上好好獎勵婆娘,爭取再生兩個秀才。
於是這一日,戚掌櫃滿面春風,比他那個中了秀才的兒子還得意。見到新來的蠢笨夥計犯錯,也只是笑罵幾句,便隨他去了。
正午時分,晴空萬里,半夢半醒間,戚掌櫃見到一位身著白衣的文士走入店中。
大周的文人,最喜兩種衣著,其一為白衫,其二為青衫。尤其手中搭把摺扇,寒冬臘月一樣輕搖不輟的,必然是個有文化的人。戚掌櫃對讀書人很有好感,眼見此人走入,立刻打起精神。他已經準備好了熱絡的話,在不經意間透露,自家有個秀才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