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教,又被稱之為師道、正一道。
當年師道的祖師爺張陵背井離鄉,來到了民風純厚、山川秀麗的蜀地,入居鶴鳴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修煉,以求長生之道。張道陵本博通五經,又熟知盛行於世的黃老之學、讖緯思想與神仙方術,乃據此聲稱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並吸收了巴蜀地區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創立了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故名)。
它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因從其受道者須納五斗米而得名。
其召神劾鬼、符籙禁咒等道術,均直接繼承了漢代方士的方術。
張陵開始在巴蜀一帶行醫傳道,百姓師從者甚多。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之;張衡死,其子張魯仍傳其道。世稱“三張”,道內則稱“三師”,即“師”張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
經過他們祖孫三代的苦心經營,正一道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義、儀式、方術及組織制度。
五斗米教在張魯手裡迅速壯大。
當時張魯割據漢中自立,東漢王朝因忙於在東方剿殺黃巾餘部,無力西討,乃採取懷柔策略,委張魯為鎮南中郎將,領漢寧太守。
於是,張魯藉機在巴、漢地區推行正一道,並建立起的政權。
張魯號稱“師君”,為師道道最高首領,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初入道者稱“道民”;入道已久,並通道入精深則任“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稱“治頭大祭酒”。
張魯以“治”為管理單位,在其統治區域內,設有二十四治。各治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行政、軍事、宗教等事項。祭酒則為一治道民之本師,並要定期聚會參訪。
張魯以《老子道德經》為正一道主要經典,他教育道徒要互助互愛,“誠信不欺詐”。道徒有病,則“自首其過”。
為此,設立“靖廬”,作病人思過修善之所。又設“祭酒”,主要為病人請禱。對犯法之人,不隨便處罰,“三原然後乃行刑”,比孔子的“不二過”要寬容得多。
張魯還命人在境內大路邊建立“義舍”,教人們不要蓄積私財,多餘的米肉交義舍,以供過往之人食用。不過,只能“量腹取足”,不可多吃多佔,“若過多,鬼輒病之”。
此外,他還實行禁酒等利民措施。因此,深受境內各族人民的歡迎,使漢中成為下層民眾心中的一方樂土,僅關西民眾從子午谷投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
在當時下大亂、民不聊生的情勢下,張魯以五斗米道據險自治20多年,在政治、思想、軍事等方面實踐著農民階級渴望的理想王國,這在華夏曆史上不能不是一種進步的嘗試。
但是,封建統治階級是決不允許農民階級有這麼一塊樂土存在的。
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鎮壓了黃巾餘部之後,親率20萬大軍進攻漢鄭張魯在陽平關防線被破後,自知力不能敵,遂率眾降曹,從此張魯政權不復存在。
然而,由於張魯的降曹,五斗米道傳人及其徒眾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害,得以儲存實力,繼續在民間從事活動。
而太平道就不必贅言了。
太平道就是黃巾軍的前身,漢末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就是太平道的領袖張角搞的。
佛圖澄道:“魏王既然知道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就應該清楚道教之害。道教善於蠱惑人心,擾亂視聽,當此亂世,若是被聲望極高的有心人鼓動,民怨沸騰,只怕漢末的黃巾之亂再現下啊!”
“魏王,我佛教與道教不同。我佛慈悲,我佛教之教義是為緣起、法印、四冖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佛教勸人向善,勸人以慈悲為懷,度化世人!這樣不是更有利於大王掌管社稷,掌管萬民嗎?”
“大法師是要寡人在整個趙國大興佛學?”
“如此,就再好不過了。”
聽到這話,冉閔眯著眼睛道:“大法師,實不相瞞。其實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寡人都不想提倡,也不想壓制,但究竟孰優孰劣,寡人斷不能決。”
“這……”
“大法師,你看這樣可好?三日後,寡人在奉門召開一場辯論法會,由佛教與道教兩家的得道之士出場辯論,屆時佛道之高下立判!你看如何?”
“這……”
“若是佛教的高僧們勝了辯論,寡人就往高句麗派出三千傳教士,而不讓道士們東渡高句麗了。”
“好吧。”
看著佛圖澄勉為其難地答應下來,冉閔卻是在心裡冷笑不止。佛圖澄雖是得道高僧,名聲滿下,可是世俗的慾望依舊沒有杜絕掉,又何來的四大皆空?
也對,倘若佛圖澄不追名逐利的話,他怎麼會廣收門徒上萬人,到處遊歷,宣揚自己的佛學呢?
人不為名,必為利也。
什麼出家人,什麼四大皆空,通通都是狗屁!
小提示:在搜尋引擎輸入"大熊貓文學",即可找到本站,謝謝。
第0367章 護國大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