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孔子在論語的雍也、憲問篇中只論博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連堯舜都難以做到,避談堯舜禪讓之德,明他老人家對禪讓是有看法的。
無論是武力實現,還是禪讓的和平過渡,繼位之君在道義上要取信於人,則需千方百計把自己打扮成是正統的合法的繼任者,於是各種學應運而生。
如由漢至晉,董仲舒君權神授的命觀、鄒衍的陰陽五行、習鑿齒的正統論,乃至種族中國與蠻夷、文化是否為中國文化、區域政權建立在中原還是四邊、血緣、氣數,等等。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國時孫權的謀士們,自知孫權和劉備相比,不佔區域、文化、血緣的優勢,竟然孫權“博覽書傳歷史,籍採奇異”,勝於劉備的不讀書,也作為稱王的條件。
其實這都不過是為自己登臺的輿論造勢,哄騙愚盲而已。
冉閔其實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不敢稱帝,因為他覺得自己目前的根基還不牢固,並不完全具備稱帝的條件!
稱帝的條件有四個。
其一,所建功業超越了前人。
例子主要是帝國時代的開拓者,如嬴政、屋大維、查理曼都建立曾雄霸一時的大帝國,已經不滿足於王的稱號,所以建業之時即稱帝。
其二,統一。
例子是華夏曆代大一統王朝開創者,在舊王朝沒落之時能統一華夏的缺然稱帝,故史上有些人不稱帝的原因是華夏尚未統一,空得帝號只會招致禍患,如朱元璋的緩稱王。
其三,割據一方且有兵有錢有糧,主要是周邊有更強大的勢力存在,一旦稱帝會遭到打擊,如孫權,剛安穩下來時獻帝還在,曹丕稱帝時劉備又舉國攻江東,直到三足之勢完全奠定才敢稱帝。
其四,禮法、教會的承認。
華夏如武則,西方如丕平,輿論的力量不可視且西方帝王多是由教皇加冕的,所以態度也是制約霸主稱帝的原因。
冉閔此時面對的情況跟漢末時候的曹操差不多,曹操挾子以令諸侯,挾持的是漢獻帝,而冉閔的情況則更要複雜一些,他雖然也是“挾子以令諸侯”,挾持石鑑來號令下,但是石鑑的作用已經很,但這架不住朝野上下心向晉室的人多啊!
現在的晉國司馬氏依舊是漢家正朔,大家相信冉閔是中原漢饒救世主,所以都來追隨他,就連那些世家大族都在不遺餘力地支援他,可是其中也不乏晉國士族的影子!
而一旦冉閔稱帝,就代表著魏國正式與晉國決裂。
而原本效忠於冉閔的世家大族,就難免會倒戈了……
這可不是冉閔想要看到的,他已經將胡人徹底得罪了,若是再得罪漢人士族,這普之下,只怕沒有他的立錐之地了!
東漢末年的曹孟德其實也不具備取締漢室而稱帝的條件。
雖然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侷限於中國北方,孫權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國家還未統一,下並不太平。
如果曹操敢冒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帶領下英雄討伐他,這樣,他“挾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就會陷於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新一輪軍閥混戰。
雖曹操此時兵精將廣,但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下豪傑對抗,卻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勢得而復失,這顯然是對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對稱帝一事非常謹慎。
但是,曹操的許多部下都曾勸過他稱帝,孫權也曾勸曹操廢漢建魏,但曹操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的。
孫權曾上書給曹操,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伎倆,笑:“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也就是,一旦自己稱帝,勢必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曹操的識見實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緊緊靠著漢獻帝這棵大樹,誰也奈何不了他,誰也動不了他,否則便是自取滅亡。
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內部的反對派和外部的敵對派凡有所行動者,都得不到好下場,就證實了這一點。
小提示:在搜尋引擎輸入"大熊貓文學",即可找到本站,謝謝。
第0343章 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