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龍想了一下,“臣覺得吧,凡是戰死在沙場上的不管大家熟知的和不熟知的人都可以在紀念堂設靈位,具體都有誰?要查一查這些年的記錄,臣就記得幾個,多數都不記得,也許朝廷組織人進行查詢,列出他們的名字,臣能想起什麼來,臣只記得幾個人,比如尤世功、秦邦屏、曹文昭、曹變蛟,滿桂,李輔明,臣以為就連投降了建虜的尚可喜的父親和哥哥,也可進紀念堂,因為他們倆都是為了國家戰死的,不能因為尚可喜的叛變磨滅他們的英雄事蹟,將來討論的時候,我們不要聯絡這聯絡那,英雄就是英雄,臣覺得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朱由檢贊同王金龍的觀點,“愛卿說的不錯!尚可喜可恥,但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為國而死的,將尚可喜的老子和哥哥放進來更有意義。”
王金龍接著說道:“皇上太英明瞭,要說可以塑像紀念的,臣以為必須是有巨大影響或者是犧牲的特別壯烈的人,當前,臣認為有三個人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個是袁崇煥,一個是盧象升,一個是孫傳庭,活著的秦良玉具備條件,死了的毛文龍可以探討。”
聽完王金龍說的話,朱由檢楞了,要給袁崇煥和孫傳庭兩個人塑像?這兩個人怎麼是大英雄呢?“王愛卿,你以為袁崇煥和孫傳庭是大英雄?”
王金龍笑了笑,“是的,皇上。袁崇煥在遼東接連戰敗失利的情況下,率兵取得寧遠大捷,極大的鼓舞了我遼東將士計程車氣,接著,又擊敗建虜取得了寧錦大捷,後來又擊退黃臺吉,解了京城之圍,功不可沒,可以說是大英雄。”
“但他狂妄,擅言五年打敗建虜,給皇上和國家的決策造成了極錯誤的影響,擅殺毛文龍,又使建虜沒有了後顧之憂,致使我遼東更加困難,所犯的錯誤,可以說都是不可原諒的。皇上殺他,從根本上說,沒有錯,但這不影響把袁崇煥當做英雄看待,功是功,過是過,我們不是討論一個人的功過,而是為了喚起國人的戰鬥意志,是為了鼓舞官兵具有犧牲精神敢於面對強敵,這是臣將袁崇煥當做主要英雄人物的原因。其實,臣也知道皇上殺袁崇煥絕不是中了黃臺吉的什麼反間計,要是黃臺吉的小把戲能騙了皇上,那也太抬高黃臺吉了,皇上是對袁崇煥太失望了,因為袁崇煥的狂妄,讓國家幾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從一個角度說,把他塑造成罪人跪在紀念堂也是可以的,但那沒意思。”
朱由檢感嘆,這傢伙果然非同凡響,說實話,每當朱由檢反思過去的時候,就對袁崇煥很的咬牙切齒,那個時候,朝廷還不是很困難,收不回來遼東,但抵擋住建虜完全是可以的,後來建虜動不動就輕鬆的入塞搶劫,袁崇煥是要承擔責任的,但他聽了王金龍說的話,覺得也有道理,最主要的是王金龍說到他心裡去了,這麼多年來,誰知道他的艱難?誰理解他的苦衷?作為皇帝,孤家寡人一個,可以和誰述說衷腸?他覺得還是王金龍理解他,於是,態度馬上就改變了一些,但不置可否,“哪孫傳庭呢?”
朱由檢認為,孫傳庭不屬於英雄,反而屬於貪生怕死之輩。
只聽王金龍說道:“皇上,孫傳庭是被冤枉的,孫傳庭一介文官,在朝廷需要的時候,站出來奔赴戰場,滿朝吃了盧象升,還有第二個人嗎?九年,他全殲流寇,生擒匪首高迎祥,十一年,潼關南塬一戰,孫傳庭差點活捉匪首李自成,僅讓李自成帶著十八人逃亡到深山不敢出來,戰功赫赫,但朝中有些大臣,由其是東林黨人,見不得別人好,他們妒忌孫傳庭,造謠汙衊什麼事兒都幹了,三人市虎,皇上中了東林黨的奸計,卻將孫傳庭關進了監獄,到十五年才將孫傳庭放出來,你說孫傳庭無緣無故的住了幾年的監獄冤不冤?可是,你關了孫傳庭幾年,就錯失了幾年的機會。十五年,李自成捲土重來,滿朝中都是假情假意的東林黨人,你無人可用,不得不起用孫傳庭,可這時候,李自成已經不是當年的李自成了,兵多將廣,糧草充足,軍兵久經戰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而你交給孫傳庭的潼關守軍,也不是孫傳庭當年的秦軍了,你讓孫傳庭怎麼打敗李自成?恰逢瘟疫盛行,孫部軍餉、糧草、彈藥樣樣不足,朝廷也沒有財力支撐孫傳庭訓練一支能戰鬥的軍隊,官兵還沒有訓練好,你卻催著孫傳庭去和李自成決戰,經過柿園和郟縣兩敗,最後,孫傳庭連潼關也守不住了,但他沒有投降,最後戰死在了沙場,難道不英烈嗎?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傳廷死,大明亡,臣是學歷史的,也同意這種觀點,你想想吧,孫傳庭死後,誰還打敗過李自成?李自成兵強馬壯,想怎麼吊打官軍就可以怎麼吊打官軍,唯有周遇吉,還要守關,防備蒙古人,而且手裡也沒有什麼兵。”
王金龍心裡想說,要不是經過代州寧武關一戰,恐怕也幾個人認為周遇吉也是一員難的的大將。
朱由檢驚異了,難道真實的情況像王金龍說的?
“皇上,要說孫傳庭對你沒有意見,也是說瞎話,但在朝廷最困難的時候,剛剛出監獄的孫傳庭義無反顧的上戰場了。這就是忠心,這就是孫傳庭,換一個人,你試試?”
“臣要說的是,戰場有戰場的規律,講究的是審時度勢,並不是想打好就能打好的,孫子兵法開篇首義,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說的再明白不過了。打仗可不是街上兩個兩個老頭下象棋,輸了還可以重來。”
“孫傳庭作戰經驗豐富,你催著他去打李自成,你就知道急,孫傳庭卻知道他的軍隊還沒有訓練好,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暫時沒動,你卻連連催促,換牌了死太監去督戰,最後害死了孫傳庭呀,也將你的江山社稷推到了危險的邊緣。臣覺得孫傳庭對的起你,你卻對不起孫傳庭。”
這話,說的已經非常、非常的重了,但王金龍接著說道:“臣在孫傳庭這事兒不得不說說你,臣也不怕皇上惱羞成怒將臣也抓緊監獄,甚至砍了臣的頭。如果今後,皇上再呆在後方瞎指揮,再聽那些啥都不懂的文官瞎逼逼,將來,我們還要吃敗仗的。但是,皇上你已經沒有再吃一次敗仗的本錢了,你不覺得該好好的反思總結一下嗎?臣言辭急切,請皇上治罪!”
說完,王金龍撩開髒袍子後退一步跪下了。
頓時,本就四個人的餐廳落針可聞了。
所有的人都驚愕了。
張嫣覺得王金龍說的對,也真佩服王金龍敢說,這是體無完膚的批龍鱗呀,當前,大明王朝閔琳的形勢,真的像王金龍所說的那樣再沒有吃一次敗仗的本錢了,一艘破船經不起折騰了。
她覺得滿朝文武不怎麼樣,主要的問題還在皇帝朱由檢身上,如果朱由檢想把王金龍怎麼樣,她絕對要很皮朱由檢救王金龍,這孩子是真的為了大明朝。
張嫣認為,朱由檢這個小叔子吧,是比他哥哥朱由校強遠了,但遠不是太祖那樣出類拔萃的人物,真的需要王金龍這樣的大臣來輔佐,現在,滿朝文武有一個算一個,根本沒有傑出的人才,好不容易有可一個,朱由檢要是犯糊塗,她絕不答應。
周玉鳳就更擔心了,她知道朱由檢的性子,她也舉得王金龍說的有道理,也真是佩服這王金龍太敢說了,要是皇帝惱了,可怎麼辦呀?
朱慈烺的感受又是另一個樣子,他疑惑,好像王金龍說的一點不錯,但他同時也覺得自己的父親不是那麼蠢的人,哼!時至今日,都是奸佞將朝廷弄成這樣子的。
朱由檢覺得自己的臉完全被王金龍打的啪啪響了,內心裡無比憤怒,但他也知道王金龍是為了他好,只是說話太不給面子了。
難道真實的情況就是王金龍所說的那樣?朱由檢覺得王金龍沒有必要說假話,他也不是孫傳庭什麼人,幹嘛要給孫傳庭鳴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