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溫差材料!
什麼是溫差材料?
要想了解溫差材料,首先要明白一個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可以自發地從較熱的物體傳遞到較冷的物體,即熱傳導。
用一塊五百度的鐵塊和一塊三百度的鐵塊接觸,高溫鐵塊必定會把熱量傳遞給低溫鐵塊,一直到兩個鐵塊處於相同溫度才停止。
這像是在重力作用下,水往低處流,在推翻整套物理學之前,無法改變的!
那能不能像利用風力、水力一樣,利用這一定律呢?
答案是——能!
想像一下,有一面幾百攝氏度的高溫牆壁,緊挨著它的是一面零下幾十度的冰冷牆壁,在這兩面牆壁之間只要存在某種介質,熱量會從高溫牆壁源源不斷的流向冰冷的牆壁,如同水電站大壩上飛落的水流。
不同的是,水流能衝擊水電站機輪來發電,而熱量要作用於一種特殊的材料才能發電——溫差材料。
溫差材料的定義是:具有顯著的溫差發電的材料,當材料處於具有溫度梯度的環境中,可以產生電流。
關於溫差材料、溫差發電這些東西,在現代地球實際上已經被研究很多年了,甚至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熱電學,並總結出“塞貝克效應”、“湯姆遜效應”、“珀爾帖效應”等眾多定律。
利用好了這一學科知識,基本上只要有溫度差,就能發電。
而世界上,不可能不存在溫度差,所以可以說,任何地方都能實現溫差發電——不需要化石燃料、不需要風力水力、不需要光照,清潔無汙染,簡直感人。
但話說回來,溫差發電這麼好,卻沒有被推廣,是有原因的。第一就是成本較高,第二則是科技含量較高,合適的溫差材料很難得到並用來發現。因此應用溫差發電最多的地方,是不差錢、也不差技術的衛星上,其餘的地方用的還是相對有缺點的其餘發電方式。
這樣的話,在類似中世紀的世界試圖用溫差發電,簡直異想天開。
不過,萬事無絕對。
按照地球上的研究,有一部分動物材料具有溫差材料的效果,比如說……鯊魚鼻子中的膠體。
嗯,鯊魚鼻子中的膠體。
按照分析,在鯊魚的鼻子裡,就存在一種能敏銳的感應海水的溫度變化的膠體,0.1℃的溫度變化都會使它產生明顯的電壓,然後傳遞給神經細胞,使鯊魚得到訊號。鯊魚就是透過這一機理,快速探知周圍海水環境、捕食。
現在李察透過一些實驗,基本上可以確定,縫合怪體內的大量半透明膠體,類似鯊魚鼻子膠體。
考慮到把整個大海中的鯊魚殺光了,都一定能湊出這麼多的膠體來,縫合怪中的膠體,顯然是人工合成的。
把這麼多的話,總結一下,那就是:
死靈師找到了一種人工合成溫差材料的方式,把這種材料新增到了縫合怪身體中,一邊吸收縫合怪散發的熱量,一方面用於能量轉化。這樣縫合怪活動越強,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越多,供能就越高,構成一個完美的正向閉環。
而如果能透過死靈師留下的資料,掌握這種人工合成膠體的發電能力,就非常逆天了。
在李察看來,一旦掌握了,完全可以來製作大量的溫差發電機,每天二十四小時全自動發電,徹底伊甸園的能量體系問題。讓伊甸園從半電氣化,進入全電氣化時代,到時候照明用的電燈隨便用,完全不需要害怕電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