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話,那麼整個經典力學的所有基礎概念可能都要更換一遍,好來解釋公式中的字母。但無論基礎概念改成什麼樣子,在這個體系中,內部都是自洽的,都可以用來解釋運動的現象。
所以,根本不是什麼牛頓發現了世界原理,而是他提出了一個假設,然後正好解釋了世界的現象。
同理,其餘學科差不多都是這樣,自上而下構建出了整個體系,在它們內部,是自洽的,外部又能最大限度解釋世界執行的種種表現。
整套科技就是這麼產生。
先是假設,然後驗證,最後變成定理。
所以,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就提出,判斷理論(命題)是否科學的標準是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即,一個理論,只要找到一個不符合的現象,就是不科學,但在找不到之前,在對應領域中就是科學的。
科學從來不認為是世界的一切,不認為能解釋一切,只是當作一種小心而嚴謹探索世界的方式。
甚至可以這麼說,科學是隻是一種想象,一種無比嚴謹、仔細、環環相扣的想象,而在沒法找到這種想象的破綻之前,它就是真理。
而科學想象之所以可以這麼嚴謹、仔細、環環相扣,就是因為他是建立在數學之上。
一切的想象,都是從最簡單的數學開始,都是從1+1=2的數字運算開始。
只有你認為1+1=2是對的,才會有整數、質數、指數、微積分、函式、相對論、原子核物理、量子學等一切。
&n、a,才有了F=m*a。
任何人都沒有窺視到世界的原理,但數學卻假設、模擬了世界的原理。
這就是數學,這也是最有用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能學好數學,那麼就說明他擁有最強大的能力——看透世界本質的能力。
所以,現代地球最頂尖的領域,火箭、衛星、核武器、金融沒有不需要數學的。
數學,便是真正有用的東西,是真理之鑰。
在這一番思考後,李察決定了,教授潘多拉數學。
於是,便有了現在著魔一樣的潘多拉。
考慮到潘多拉的基礎,李察沒有一上來就教授困難的知識,像是一元二次方程、幾何、定積分之類的東西,都丟到了一邊,而是從選擇現代地球上的小學難度入手。
李察教授的便是……四則運算。
如實的講,都不是四則運算的全部,而是一部分,是中國在在古代的籌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在春秋戰國就發明的絕對數學精華——世界獨一份的存在。
嗯,九九表。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從離開白石城的第一天,李察就教授給了潘多拉全部的九九表,之後潘多拉一直在消化。
一天,兩天,三天……到今天為止,已經是五天了。
這五天,潘多拉努力記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