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也非也。”道衍忙搖頭,解釋說道:“陛下英明神武,文韜武略無人能比,絕世英雄之姿冠絕古今,乃大明千秋偉業之象徵,自然是上蒼所託付給陛下大明江山。”
拍了一通彩虹屁,道衍復又說道:“但是陛下,老衲要說的意思便是,陛下且仔細想想,天人感應這東西,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朱棣理所當然地說道:“天人感應,自然是西漢初年董仲舒所提出的,獻給漢武帝.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這套理論,從此以後,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逐漸成為當世唯一顯學,延綿至今。”
“那便是了。”道衍轉動手裡的念珠笑道,“那陛下再想想,沒有天人感應之前,秦始皇、漢太祖高皇帝等等英雄的皇權,便不是天授的了嗎?”
“那倒也不是。”朱棣眼眸微微一亮,顯然順著道衍的思路,似乎找到了新的解題方法。
“是呀陛下,便是這個道理。”道衍亦說道,“您乃是千古一帝,統御天下億兆百姓,漢武帝能用這套理論,如何您就不能改這套理論?”
朱棣聞言,卻指著道衍哈哈大笑起來。
“老和尚,卻是藏了心思罷?且說來聽聽!”
道衍亦是笑了笑,反而不言語,而是示意張宇初開口。
張宇初曉得道衍這是給了一個他在皇帝面前表現的機會,遞給了道衍一個感激的眼神後,張宇初清了清嗓子,開口說道。
“不敢欺瞞陛下,其實在來時,道衍大師便與貧道說了這個問題,貧道與道衍大師探討片刻,也確實有了一些思路,現在便說與陛下參詳。”
張宇初緩緩道:“其實破解此天人感應面對日心說和萬有引力必然出現的崩塌倒也不難,只需要參考儒家荀子的那套東西就可以了。”
“荀子?”朱棣微微蹙眉。
“不錯!”
張宇初緩緩朗誦道:“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
朱棣還沒明白過來什麼意思,而熟讀經史子集的朱高熾則是聞言一怔。
這是《荀子·解蔽篇》的內容。
翻譯過來便是說——要做到清虛就能進入道,知道道而明察,知道道而實行,就是能體會道的人。
做到清虛統一而平靜,就能到達非常清明透徹的境界。
看萬物,沒有什麼形狀是看不見的,沒有看見而不能論說的,沒有論說而說錯的。
人坐在室內,可看見四海;身處現在,可以論說久遠的事情。通觀萬物而知道萬物之情,考察政治的治亂而明白法度,治理天地而管理萬物,掌握大道理而宇宙得到大治。
這時人心的境界就變得恢廣深遠,廣大無邊,不知德行何其深遠;活躍紛雜,不知萬物有多少形狀。人心的光明可參配日月,廣大可充滿八方,這就叫作大人了。又怎會有所矇蔽呢?
朱高熾幾乎剎那間便脫口而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父皇,我明白了!”
朱高熾驚喜地對朱棣說道:“用先秦儒家的理論,足以破解天人感應,並且無縫融合日心說!”
朱棣的腦袋上,彷彿緩緩升起了一個問號。
你們在說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