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鐔同烏邏的驍騎衛繼續北上,從谷城趕往雒陽城下,回報的傳令兵告訴他,唐軍第二軍已經到達雒陽,列寨城下。
同時張耘菽等人也統計好了此次大戰各處戰場匯總的情況,向他彙報,此戰從伊闕關一直到谷城的上百里戰場上,俘斬豫軍約十萬七千左右。
其中大約九萬二千多豫軍是被殺的。
不過正面戰場上被殺的其實是少數,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多數是潰敗後被後續唐軍圍殺,追殺致死,還有俘虜之後處死的,佔據大頭。
當然資料並不準確,因為還有很多人死在哪都不知道,只是統計個大概。
而唐軍傷亡其實也不小,特別是前四陣直面豫國大軍,如果他們當初沒頂住,又是另一副樣子了。
唐軍傷亡三萬三千餘人,戰死了一萬三千九百多人,一下子兩個月前東進的近八萬餘武衛軍,可戰之兵只剩下大約四萬了,幾乎盡數匯聚到雒陽城下。
還有五千多俘虜是雒陽的河南郡六軍,幾乎都是河南郡百姓出身,王鐔下令不殺。此舉是王鐔的命令,他也沒安好心。
為的就是昭告豫國百姓,大唐對待豫國百姓的政策。
在豫州等地製造對立,使豫國內部矛盾激化,分化其內部,豫國本身就有嚴重的階級矛盾,此舉必會使得他們的內部矛盾加深,日久天長說不定有奇效。
王鐔才到雒陽城外時,第一軍軍帥郎澤卿就激動地率軍來迎接,同時告訴他,雒陽城內早已是人心惶惶,很多百姓跑到山上去避難,每天都有士兵從城頭夜墜而下,逃出城來向他們投降。
戰況對唐軍十分有利!而且豫軍慘敗的訊息隨著時間推移,必定也快速散開,傳遍天下。
數十萬唐軍兵臨城下,圍困雒陽,這是幾十年沒有的事,也是雒陽城中萬萬沒想到的事。
唐軍營寨遍野,在雒陽四面紮營。
城寨滿地,旌旗遍野,將士們士氣高昂,時不時齊聲高唱軍歌,整齊操練,雒陽內外人心惶惶。.c
其實王鐔心裡也明白,大戰對於唐軍損耗同樣不小,而雒陽,又和晉陽、信都、薊都、蜀都那樣的城不同,豫國會想盡辦法救援,大軍後勤補給也十分困難,不可能像雍國當年進攻離石塞那樣圍上一年多,看他怎麼守。
和豫國打,他們並不是簡單得像打別國那樣打一場大戰,而是三線作戰。
他們這路是北路進攻軍,還有南路的唐軍在新成,防禦荊軍可能的北上。
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大原因就是潁川郡和難言滾,都在荊國手中。荊國從豫國那裡不僅得到了大片土地,而且獲得了大量的財富,或者說豫國之所以能存在,都是因為荊國的保護。
南陽郡、潁川郡等地的關隘,但這些關隘在荊國手中就意味著荊***隊,可以在豫國境內暢行無阻,他們的大軍向北可以從潁川郡直到河南郡,渡過大河到達幷州,乃至雁門郡等地,向西可以從熊耳山各處到達弘農郡中部。
「地理好比歷史的子宮」,河東,河北中間的太行山決定了東西的隔離,也決定了河東北部,河北北部都是中原的門戶,而這兩處門戶缺了一處都將使中原處於十分被動地位。何況現在這兩處都在唐國的掌控之中。
同理,熊耳山決定了關中和荊州的分隔,王鐔最期待的就是奪回潁川郡,先開啟局面,面前的雒陽就是北面的門戶,不過從地理上來說它並不如西面的武關一帶好防守,這一帶遠沒有西南面武關附近險要,雒陽城此時雖然雄偉,但是南來北往的路也太多。
王鐔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迫降,裡面的人頂不住壓力,主動開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