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郭琦,陳念迅速回到了自己的住處。
他怎麼也想不明白,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當然,在以往,他也遇到過系統需求源點數量迅速下降的情況,但沒有任何一次下降的幅度能達到這麼誇張的程度。
從上千點,一次性降到兩位數。
毫無疑問,這代表著在華夏內部、在陳念能夠獲取的範圍之內,有關第一壁材料的技術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
並且,這個所謂的突破,很可能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直接變得“可用”了。
搞什麼.
火絨小組才剛剛組建起來一個多月,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這事兒整體都透露著荒誕,但似乎又挺合理的.
畢竟,這玩意兒也不是隻有自己一個組在研究。
理論上說,任何一個組、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取得進展。
但問題是,這玩意發生得有點太突然了.
陳念這段時間並不是沒有關注第一壁材料的理論進展,不過在他的印象裡,國內的小組似乎距離真正的成果,都還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到底是誰?
他立刻開啟arXiv,在上面搜尋有關第一壁材料的內容,但結果卻只有前段時間美國發布的在鎢合金方面的成果。
很顯然,這玩意兒是不可能把系統的源點需求降低到12點的。
陳念眉頭緊皺,他拿起電話打給了陳果,在接通之後,立刻開口問道:
“陳教授,你能幫我拉一份國內在做第一壁材料的小組清單嗎?”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把範圍擴大,涵蓋所有與耐高溫、抗輻照材料有關的小組。”
陳唸的表達很嚴謹,這樣的要求,實際上還是基於材料學研究中的隨機性。
你不能保證每次做出來的東西都與預期相符,很可能你只是想搞一個廉價抗磁材料,但最後燒出來的卻是室溫超導體呢?
當然,單純地想搞一個耐高溫材料,結果卻因為孿晶界或者晶界結構發生某種不為人知的變化,搞出了輻射修復性質的抗輻照材料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把所有相關小組全部納入進來是最保險的排除方法,雖然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至少可以避免錯漏和誤判。
聽到陳唸的話之後,陳果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搞懂他的意圖,而是下意識地問道:
“火絨目前的人手不夠用嗎?”
這話一說出口,陳念倒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說自己想要找一個有可能已經做出第一壁材料的小組?
沒有信源的情況下,這種資訊還是不要隨意散播,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於是,他只是回答道:
“不是人手不夠用,我想要吸納一些新的資訊——對,還要麻煩伱幫忙收集這些小組最新的成果,統一匯總後交給我。”
“那估計數量不會少啊。”
陳果回答道。
“沒關係,我們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