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對這一點也有顧慮,可能不會太快解決,你得自己安排好計劃。”
“沒關係。”
陳念伸了個懶腰,回答道:
“空客那邊如果不好搞的話,就去毛子那裡挖人——恰普雷金研究院,把他們一鍋端了得了。”
“你還真是來者不拒啊。”
陳果略有些調侃地說道。
“那有什麼辦法?科技發展水平上來了,但人才教育沒跟上。”
“這幾年時間,我們的技術人才斷層太大了,甚至可以說是青黃不接。”
“沒人怎麼辦?只能去搶咯。”
“先搶過來用著,順便再帶帶我們自己的人。”
“等我們的人才缺口補平了,就可以把他們踢開了.”
陳果的神情變得有些嚴肅,實際上,雖然陳唸的語氣輕鬆,但他嘴裡說的這個問題,卻一點都不輕鬆。
人才缺口
在大多數時候,一個國家會產生重大的人才缺口,唯一的原因就是產業發展的速度大於了教育發展的速度。
而這個原因產生的根源,又往往是所謂的“技術侵略”。
像歷史上的幾次工業國對農業國的技術侵略,其實都導致了類似的後果。
只不過對現在的華夏來說,“侵略者”變成了陳念罷了
這是無法避免的陣痛,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並且,伴隨著核聚變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這個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緊迫了。
“人才斷層這件事情,你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陳果滿懷期待地看著陳念——當然,他其實並不是期待陳念能給出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想從他口中,聽到一些能帶來希望的答案。
不過,陳念回答的第一句話,卻跟他預想的完全不同。
“短期內沒什麼太好的辦法——要我說,解決人才斷層,就得先解決教育公平。”
“先看看全國哪裡還有學校是沒聯網的吧,把網路、多媒體的問題解決了,資訊獲取渠道拉齊了,再去談其他的東西。”
“確實.這方面我會跟上級去談的。”
陳果的表情有些沉重,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確實是這個國家目前的隱痛。
但要解決起來,卻不可能那麼快。
教育是千秋大計,想完成教育轉型,實現人才井噴,別說十年,二十年可能都不夠。
“不過,我還有一個方法,可以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快速解決問題。”
“什麼方法?”
陳果立刻問道。
“上AI。”
“上GAI。”
卡達。
王建成坐在駐地的辦公室裡,神情輕鬆地面對電腦敲著鍵盤,一邊核對作戰報告的細節,一邊修改湛盧系統的程式碼。
對湛盧首秀的戰果,他可以說是滿意到了極點。
這套AI的執行效率遠遠超過他的想象,甚至在某一些節點上,它不僅僅做到了“過程指揮”,還發生了小範圍的“自適應學習”,達到了“結果指揮”的效果。
用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去表達,就是在一些小規模的決策上,湛盧不再是單純地以策略成功率為依據去制定策略,而是拆分了多種不同的策略,對其進行了分解組合,形成了王建成自己都暫時無法理解的混合機率依據,最終達到了驚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