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整個科研群體中最卑微的存在,也是處境最艱難的存在。
靠自己的能力出頭遙遙無期,盼望政策變化則更不可能——畢竟,從宏觀角度來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投資者,都不會把大量資源配置在前期表現不好的標的上。
國家戰略,抄底是不存在的,追高才是常態.
但難道,就這樣放棄他們嗎?
陳念有些不甘心。
在前一世,他也曾經是這個群體的一員。
所以他也知道,這些人並不是真的能力低下——開玩笑,能走上科研這條路的,有幾個是沒兩把刷子的?
也許,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想到這裡,陳念開口說道:
“我們有壓力是正常的。”
“這兩年國內科研事業發展得很快,但平心而論,科研人員待遇的漲幅、尤其是基層人員待遇的漲幅是不夠的。”
“我們太過於功利化了,資源全部集中在幾個大型專案裡,再這麼下去,別說效率能不能跟得上,有些行業恐怕會被我們逼死。”
聽到陳唸的話,李想緩緩點了點頭。
“這的確是個問題,但確實也沒辦法。”
“咱們現在還處於超車階段,燃料肯定是給到火車頭。”
“如果非要在這個時候去追求公平的話我覺得是得不償失的。”
“輿論上的事情可以處理,但如果資源分配上走偏了,就很難糾正了。”
陳念搖了搖頭,否認道:
“我不是說要放棄重點專案和重點人員,我的意思是,在這些人之外,我們應該拿出一些資源,來保證基層人員的生存。”
“那怎麼做?提高基礎工資嗎?”
李想的表情有些無奈。
事實上,如果想要像陳念說的那樣保證基層人員生存,從基礎工資下手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你不可能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向他們發放特殊補貼、特殊獎金,這會嚴重破壞整個體系的公平性。
但問題是,提高基礎工資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策略。
別說其他行業的連帶影響,光是科研領域內部,要提高一千塊錢的月薪,整體代價是多少?
現階段,華夏官方、包括央企和各事業單位在內的科研人員數量大約在110萬人左右,要給每個人多發一千塊,全年就是150億以上的支出。
而考慮到政策執行過程中各方面的潛在成本,提一次工資,成本接近200億。
這就相當於一個大型專案的全週期研發投入了。
專案的成果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人員優待的成果呢?
這確實是讓人無奈的事實。
“不用動基礎工資,指向性太差。”
“我們是能燒的起這個錢的,但也沒必要這麼燒。”
“我的想法是,設立一個專項津貼。”
“這筆津貼,專門用於在冷門領域深耕多年的科研工作者。”
“我們不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做出實質性的成果回報,但要求百分之百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