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強弩戰騎兵
不是原來的一千,而是三千!那個信使之所以沒被殺,那是因為他把渤海國內的情報,兵員配比,各種明暗勢力,全部洩露了出去。賣身求榮,那個信使不僅沒丟命,還在奚族人手裡賺了一大筆,有名有利。
奚族人得了情報,按兵不動,一面派人回到他們部落裡頭又調來二千人,大有一舉吞併渤海的勢頭。
斷紅塵得知真相之後氣得跳起來,指著天,指著地,咒罵了一通靺鞨人特有的話。罵完了,斷紅塵調集軍隊開始應敵。
靺鞨人半農半牧,國內還是有不少馬匹的。斷紅塵將馬匹徵集起來,組建了一支不大不小五百人的騎兵隊,還給徐清分了口湯,讓徐清組建了個百人騎兵隊。
別看這幾十匹馬,那可是塞外草原馬,和關內馬場裡面養出來的馬完全不同。草原馬更高,更強健,而關內的馬卻孱弱。歷史上,幾乎所有漢人王朝都會想盡辦法去找來草原馬混血育種來提高軍隊戰鬥力,所謂千金寶馬真是千金。
但是草原上的人都會對漢人買馬格外警惕,只有三代無戰馬的那種廢馬才會出售給漢人。換而言之,這就是技術壟斷,即便是兩邊和平之時,也是如此。漢人難以買到馬匹,草原人和草原人之間的交易卻簡單很多。
徐清看到了價值,如果渤海國作為中轉站,在滄州以海路想接,豈不是可以源源不斷的買來馬匹?這個想法徐清只暫時在心裡想一想,現在還是要合起力來解決奚族的這一波威脅才是。
斷紅塵和徐清手裡有六千人,還有幾百騎兵。六千人裡頭,有四千渤海兵,本來大多數都還是拿著短柄斧之類的武器的,但徐清把那二千高句麗人的裝備送了他們,這才總算有了些軍隊的樣子。但這六千步兵對上三千騎兵,依舊是死路一條。另外,徐清斷紅塵手裡的騎兵也只是剛剛組建的,不熟練,對上奚族人弓馬嫻熟的騎兵,也沒有一戰之力。
不能據城而守嗎?不能,因為城中許多百姓都是遷移過來的,帶的口糧不多。沒有被圍住的時候,可以打獵,捕撈,有商隊前來,反正有許多途徑搞到吃的,但被圍了之後,就只能吃老本了。
吃老本是可怕的,本來一邊搞糧一邊吃糧,能吃一個月的糧,如果只吃老本,就只能吃十天不到了。之前攻下五國的時候,繳獲了大批軍糧,但那還是不夠。即便是計劃分配,城內的糧食也不夠眾人吃一個月的。
糧食不夠了,據城而守就不能夠了。可出城決戰吧,即便勝了也損失慘重,將來再有別人來犯,那就毫無抵抗之力了。逃?逃去哪裡?兩條腿也走不過四條腿啊。斷紅塵再一次束手無策了。
奚族騎兵在城外駐紮下來了。唉,沒辦法,騎兵對步兵,天生的剋制,誰能逆得了天命呢?
徐清說:“我可以!”
徐清步兵戰騎兵的逆天法則就是——弩。弩是一種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
在西歐,弩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因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
英國的獅心王理查就曾經兩次被弩箭射中,並在第二次傷重不治。如此一個偉大人物竟然死在一個普通或低等計程車兵之手,對於貴族來說簡直駭人,為此,在十二世紀時,教皇就曾嘗試以殘忍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西歐的弩是中國傳過去的,徒子徒孫的弩都有這麼強勁,那更不用說老祖宗的了。明朝的床弩可以達到千米的射程,比某些步.槍還遠哩。
靺鞨人或者說渤海國還只有弓,沒有弩。很巧的是,徐清剛好研究過一下弩的製作。
弩的結構其實不復雜,不過就是:臂、弓、機。“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
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鐵質也可以,裝在弩“郭”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牙”後連有“望山”,也就相當於瞄準鏡的東西;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
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透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徐清知道一種強弩,北宋時期的神臂弩。要知道,北宋一直是軍事力量畢竟孱弱的,能夠擋住蒙古鐵騎,不僅僅是因為火器大量使用,更是因為弩的長足發展。因為火器在那個時候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而製作相對簡單的弩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