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既然敢刺殺李秘,接受光海君的怒火,也就是咎由自取,李秘也懶得去理會這些。
這些個刺客的屍體,自然有光海君的人收拾了去,平復下來之後也已經快天亮了,李秘也便沒再去睡。
他與甄宓來到了淺草薰這邊,讓沉魚給淺草薰整理了一番,給她換了身乾淨衣服,吃過早飯便告別了吳惟忠,在大明軍隊的護衛下,前往義州。
畢竟是出使調停,所以也照著李秘早先預想,先與朝鮮國王李昖通一下氣。
李昖可不是光海君,他深知朝鮮的存亡就在大明的一念之間,絕不會像光海君這般魯莽行事。
這一路上,李秘也終於是見識到了甚麼叫人間煉獄。
雖然他體內有龍血,不畏嚴寒,可朝鮮百姓卻是沒有的,他們衣不蔽體,就這麼暴露於冰雪之中。
大明這邊也是仁至義盡,軍士們儘量收納平民,給他們搭建窩棚,給他們發放食物,此時朝鮮民眾幾乎都往鴨綠江畔流亡,在岸邊紮起一座座低矮的窩棚。
這些窩棚被冰雪壓得快垮塌,但沒人會在意這些,他們只求有個容身之處,相較之下,壓在他們身上的命運之刃,才是最致命的。
朝鮮本來就不是個富足的國度,因為山地很多,所以種植很少,大多靠漁獵為生,不少人在鴨綠江上鑿冰捕魚,但大多都凍死在了冰面上。
難民營區連煙火都生不起,偶有火堆,也是裡三層外三層,靠得越近,活得越近,不少人恨不得直接撲到火堆上。
一些個孩兒哭著哭著便沒了聲音,父母卻是一臉麻木,以為他們根本沒時間悲傷,等待他們的同樣是死亡。
李秘並非鐵石心腸,見得這場面,又豈能不傷感,然而戰爭就是這麼殘酷,所以更加不能放過發起戰爭的罪魁禍首!
見識這一路的悲劇,甚至一度讓李秘萌生了放棄議和,直接攻打倭奴的想法。
然而李秘也知道,拖延時間是為了一鼓作氣,將日本侵略者徹底抹除!
他知道歷史上的抗倭援朝戰爭是以大明和朝鮮聯軍取得勝利而告終的,但李秘的目標絕不僅限於此,他要藉助這個時機,將倭奴徹底打滅!
倭奴的百姓也是無辜的,但倭奴的軍隊卻不是,既然他們發動侵略,就要做好被滅亡的心理準備,又豈能用大明的仁慈來擔當他們犯下的罪行!
義州只是個小地方,李昖也老了,遍地殘土,餓殍連營,這樣的朝鮮已經是千瘡百孔,讓人不忍直視。
行宮只是竹樓,城垣也已經破殘不堪,國王垂頭喪氣,整個民族被籠罩在冰冷蒼白的死亡氣息之中。
李昖接見了李秘,中殿和尚宮們都一併出來迎接上國天使,王子們一個個流著鼻涕,也實在是可憐,此時李秘才意識到朝鮮只不過是個小國,與大明的差距實在無法言表。
要知道大明朝即便是亡了國,可流亡的皇族仍舊能夠享受帝王般的生活,只要還有大臣,還有一個士兵,只要人間還有百姓認同大明朝的存在,皇族仍舊是皇族,老百姓甘願拿出維持生命的糧食,來構建皇族們最後的奢侈。
國可亡,文武大臣可以死,百姓也可以為國捐軀,但只要皇族還在,皇族的尊威和顏面就必須保持,禮還在,國就還在。
很多人都說,封建社會,朝廷凌駕於百姓之上,魚肉百姓,甚至用君權神授的思想來奴役百姓思想,但反過來想一想,沒有信仰的百姓,何嘗不是依靠著君主的禮教,來摸索自己的存在意義?
沒了國,沒有了皇族,他們的存在感又從何而來?
這就是百姓的可敬和悲哀之處,宋亡了,他們成了遺老,不願投降元朝,元亡了,他們又不願信奉明朝,明亡了,他們又不接受滿清,民國來了,他們又不願剪掉辮子。
歸根究底,老百姓支援這些皇族,何嘗不是為了自己的立身根本?
華夏民族正是講究這個“根”字,才有了延續幾千年的族譜,才有了千劫萬難都截不斷的古老文明!
然而朝鮮卻沒有,因為他們從生蠻開始,就崇尚華夏民族的文化,他們沒有本土的文明,他們的文明是構建在模仿華夏文明的根基之上的。
所以當他們遭遇到危難之時,就會變得不知所措,或許這也正是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朝鮮國仍舊奉行大明制度,仍舊以明臣自居,不願認可滿清的原因吧。
彼時朝鮮三京八道陷落大半,全羅道慶尚道江原道這種靠海的道府幾乎第一時間陷落,平安道緊挨著大明邊境,這才得以保全。
日本大軍眼下大部分駐紮在平壤,那已經是平安東道,而李昖只能躲在平安西道,隨時準備進入大明避難,朝鮮情勢岌岌可危,隨時有滅國的可能。
李昖並無交談的興致,聽說李秘是要去“勸降”日本人,就更是心灰意冷。
不過他確實比光海君要沉得住氣,因為他很清楚,大明是不可能會放棄朝鮮,更不可能讓日本倭奴坐大,所以他倒是相信李秘是去拖延時間的。
眼看著要離開之時,李昖卻突然朝李秘招了招手,李秘便跟了上去,李昖帶著李秘離開了行宮,到了後頭來,便見得貞慎翁主一身宮裝,已經在那裡候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