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有些急切的拉住何秋的袖子,“先生請明言!”
何秋反問道,“殿下覺得,當今之世,何物利潤最高?”
朱棣不假思索的說:“自然是鹽鐵。”
何秋點了點頭,朱棣還是有水準的,“鐵的事情,我給你建了高爐,日產精鋼萬斤,而今還有歐雪嵐盯著,不過你不敢聲張罷了。”
“這鹽,我有一法,一可減輕灶戶之苦,二可免去煮鹽所需燃料,更能大量增產鹽量,名曰曬鹽法。”
何秋邊說邊從袖子裡掏出一沓稿紙,這都是他辛辛苦苦從系統抽到的書上抄下來的。
朱棣也顧不得別的,一把奪過何秋手裡的稿子,姚廣孝也伸著腦袋,湊過去看。
看著裡面所寫的曬言法的詳細內容,朱棣和姚廣孝面露驚色,萬萬沒想到還能如此輕鬆的製鹽。
是的,輕鬆。
在他們二人看來,這曬鹽法已經大大減輕了灶戶煮鹽的不便和辛勞。
可實際上呢?就算是現代,有各種現代機械幫忙,鹽場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更不用說在古代這麼曬鹽了。
想想看,曬鹽必須要在高溫下進行作業,現在秋冬之時,還不是很方便。唯有夏日最為便利,但夏日多雨,一旦下雨,鹽戶們又要忙著冒雨收鹽。
何秋只在心裡一想就能明白,但他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能減少點百姓的勞累就是一點吧。
這時,朱棣已經大略清楚了曬鹽之法,忍不住起身在屋中踱步兩圈,發問道:“這曬鹽之法當真可行嗎?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啊。”
何秋翻了個白眼,放下茶杯,“高爐更不可思議,你看它可行嗎?說到底要看誰去做,你像之前的高爐,除了我能幫著做一點,就沒人了。”
“後面等到歐雪嵐來投,高爐交給她,她也能幹,可要是換成別人,這事就真的不好說了。所以,我建議你挑一個信得過的人,再搭上兩個懂建造的,一起去辦,這樣才更容易看見成效。”
何秋又想了想,“你若是打算實行曬鹽之法,河北滄縣的長蘆一帶最為合適,離北平近,容易盯著,而且那邊的自然條件很好,特別利於曬鹽。”
朱棣不太瞭解,有些疑惑:“自然條件好?”
何秋回道:“對啊,那裡有大面積的海灘,底部泥沙紮實,很容易開闢鹽田;日照充足,給曬鹽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朱棣聽了趕緊記下這個地名,和何秋所言的這些自然條件,打算讓人找找看,燕王藩附近還有沒有類似地理條件的地方。
何秋對朱棣的這種行為暗自搖頭,長蘆鹽場可是中國三大鹽場之一,可以說中國北方就沒有比這更好的鹽場了,朱棣怎麼可能在北方找到與之類似的鹽場呢。
姚廣孝卻有些不太滿足,一臉的可惜:“若是用上曬鹽法,春夏自然好說,可是冬天這曬鹽法就有些不堪用了。”
何秋不服氣的說,“冬天自然有冬天的製鹽辦法,若是鹽田裡的海水結了冰,可將冰塊丟出,這些冰塊都是不含鹽的。
剩下的滷水較少,含鹽量卻很高,很容易就能把鹽煮出來了,也可以大量得到精鹽。”
接著何秋又補充道:“此法我亦只知道原理,不懂如何操作,和曬鹽法不同,若是燕王有心,可等到曬鹽法的鹽田建好,有了經驗,再行探索這冷凍製鹽之法。”
朱棣聽完,眼前一亮,看起來是把何秋的所說的這個法子記下來,打算找人去做。
姚廣孝則是笑眯眯,心中想到,何秋這人還真是不逼一下,就不出力,若是他不批評曬鹽法,怕是就不會提這個冬日裡製鹽的法子。
何秋說完這冷凍製鹽之法,心中就有些後悔,冬天那麼冷,若是讓灶戶再在大冷風裡這般辛苦勞作,就現在大明的醫療條件,一個冬天不知又會死多少人。
而且若是此法真的在北地沿海各省推廣,這些灶戶也不知要把他罵成什麼樣,畢竟大明鹽政上官吏的德性,懂的都懂。
想到這,何秋不免有些鬱郁。
姚廣孝看出了何秋的心思,不鹹不淡的說道,“何先生莫要多想,這些灶戶就算沒有你提的這種鹽法,冬日裡還是要製鹽的,那時候可能死的人更多。”
何秋聽罷,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