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懂海軍,但他手下曾今有一批強大的水師,對船上的生活條件心目中是有數的,知道何秋這點說的不算差。
這麼算下來,洛陽好像真的挺適合當大明的都城了。
朱元璋的心裡有些蠢蠢欲動,手裡有了錢,做什麼事膽子都要大一些。
要不是現在正在出巡,朱元璋都想直接在洛陽開始建城了。
把這些遺憾壓在心底,朱元璋看著何秋說道。
“朕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等到何秋出去後,朱元璋來回在帳中踱步,洛陽、京城和北平,這三者哪個更適合呢?
首先排除的就是現在的都城應天,這個地方水汽太重,而且地勢較低,住了不過一二十年,宮內就有些大殿的地面開始下陷了,朱元璋就是在這住,住的也不安心。
北平……到底是元朝舊都,朱元璋依舊喜歡不起來,看來就還是洛陽比較好了。
朱元璋把自己的想法寫到紙上,找人快馬送往京城,著朱棣親手開啟,一定要給出自己的意見。
朱元璋明白,自己活不了幾年了,以後的大明是朱棣的,要是他倆達不成一致,萬一他現在想要修洛陽,充當都城,朱棣看上了北平,後面再把都城遷往北平,那就太過勞民傷財了。
朱元璋的車架並沒有在泗州停留太久,沿著運河沿線,直往山東而去。
朱元璋此次說是巡視天下,其實主要是想要北巡,江南一帶就在眼皮子底下,整天翻來覆去的看,朱元璋也不願再往那邊去。
倒是北方,朱元璋一直都沒有親自來過,特別是北元被滅後,北平一帶因為何秋的種種策略變得極為繁華,但朱元璋也只是透過奏摺瞭解的,終極沒有實感。
另外,朱元璋也有心到漠南一行,漠南如今幾乎都在大明的掌握中,北平、大寧、宣府等連成一線,將韃靼人和瓦剌都逼回了漠北,或是西遷。
特別是何秋把北平發展起來之後,往漠南修建的有水泥路,雙方來往變得很是便捷,大量的漢民往漠南跑,也有很多牧民投到北平。
雙方在北平和漠南混居成一片,近些時日,北平都司還上奏說,希望在漠南設城,朱元璋暫時還沒有回覆,他想要等到自己親眼去漠南看一看再說。
這既是一種安撫,也是一種威懾,讓近來有些蠢蠢欲動的蒙古人冷靜下來,知道誰才是他們的主人!
朱元璋已經感受到在九邊設立重鎮,集結重兵對大明的傷害了,這麼龐大的一股兵力,放在西北、東北等苦寒之地,使得朝廷想要做大一點的動作都很難。
每年消耗的糧草都不是個小數目,若不是近幾年因為新政,著實緩了一口氣,朱元璋也不敢修建金沙江水道,出巡天下,還想著治理淮河。
可若是接下來真的要在洛陽建城,定都,朝廷的銀子恐怕就又有些不夠用,要開動的工程太多了。
所以朱元璋想到何秋說的,利用蠻夷戰俘,就有些蠢蠢欲動,這事實在太對他胃口了,能節省不知道多少民力。
同時還能消耗蠻夷的數量,若是北方的蒙古人、瓦剌人能少一半,死在為大明修建都城的工程中,朱元璋睡夢裡都能笑出來。
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實在是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