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宋明財政 (第1/2頁)

推薦閱讀: 大唐第一狠人

崇禎出京師之前,已經讓何如寵對宋、明兩朝的稅收制度進行比較分析。

宋朝雖然常常被明朝文人揶揄鄙視,但是其在財政收入上還是十分給力的。

當年靖康之恥,宋朝汴京百年積累全部被掠走,正規軍幾乎十不存一,最後硬是靠堆錢苟到了南宋滅亡。

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就屬明朝財政拉胯,這實際上是明朝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回到宮中,崇禎又召來韓爌、畢自嚴商議。

看向畢自嚴的奏本,首先分析的是宋、明兩朝的田賦對比。

宋朝計量和明朝的不一樣,如果都摺合成明石,那麼明朝有三千多萬石稅糧,而宋朝只有兩千多萬石稅糧。

這點顯而易見,因為畢竟雙方耕地面積的差距擺在那裡。

其次則是工商稅,也就是官府專賣收入和商稅的總和。

在這一點上,宋朝遠遠強於明朝。

首先是酒,宋代實行酒專賣制度,年入超過1000萬貫,是官府的支柱稅源。

而明朝允許民間釀酒,酒稅屬於雜稅,再加上洪武帝對於農民自產的初級農產品是完全免稅的,產量最大的民間酒坊幾乎全部免稅。

除了酒稅以外,明朝還在各個鈔關向大宗貨物徵稅。

但是酒是一個地域性非常強的商品,換個地方很可能就喝不慣。

紹興的女兒紅到了山東根本賣不出去。

陝西的花雕在南直隸也是無人問津。

所以明朝的榷關酒稅收入非常低,畢自嚴在完全沒有參考數字的基礎上,估了一個年入十萬貫,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是茶稅。

宋朝的茶稅也是明朝的六十多倍。

首先是在生產能力上,明朝相比宋朝大大萎縮,原本宋朝時川地一年茶產量超過2000萬斤,這才支撐起了茶馬古道的繁榮。

然而蒙古入侵以後,川地十室九空,明朝的川茶產量只剩下不到百萬斤。

還有就是洪武的農產品免稅政策,使得江浙、福建的茶農賣茶也幾乎不交稅。政府對每斤茶只徵稅2.5文,總收入不過5萬餘兩白銀。

最後是鹽政。

洪武初年,鹽政實施的是開中法,就是國家並不直接從鹽專賣中獲利,而是把鹽引,也就是從鹽場領取官鹽販賣的憑證分配給各個邊鎮。

鹽引在各個邊鎮手中,就相當於真金白銀,因為商人有了鹽引可以將食鹽在任何一地發賣。

受到鹽引的誘惑,商人會主動攜帶糧食、絲棉、麥豆、銀兩這些軍需用品前往邊鎮交易。

這種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鹽引本身都有定額,運輸途中也不易發生丟失或損耗。大大簡約了運輸餉銀送邊,邊鎮再換成物資的費用。

簡而言之就是不給中間商賺差價,邊鎮和商人可以按鹽與實物價格比例直接交易。

但是自明朝中期開始,這一制度便發生敗壞。

首先是邊鎮軍官自己動歪腦筋,比如隆慶帝時,宣大總督王崇古是山西蒲州豪族,結果他自己的弟弟就是大鹽商。

顯然鹽引到了王崇古手裡,有多少能給宣大邊軍,有多少落入他自己口袋,就很難說得清了。

其次則是大量皇親國戚,在發現這鹽引能變成真金白銀後,就不停找機會向皇上和朝廷索要。

權貴每得一張鹽引,便可坐收高利。“一引白得銀六錢,積而千引,則坐致六百金,萬引可得六千金”。

最新小說: 怨珠願 大明:朱元璋是我乾爹 紙醉伶夢 三國之涼人崛起 重生後我拐走一隻皇子 穿越後,我帶丐幫富甲天下 錦衣衛之無極之證 重生後拿捏了前夫死對頭 失格魂縈 重生嫡女的打臉日常 大明:三天後穿越,滿門被抄斬 糜漢 穿越成了小魔女 三國:開局獻計曹操,成立摸金校尉 竊元 財神寶寶三歲半 嬴政夢天機,立我為嫡 大明:天下第一皇商 穿越秦時,如龍在淵 大明:家父崇禎,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