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角嗚咽,明軍開始從各處城門的甕城中出兵。
這是為了先集結部分兵力後再出城,同時避免敵人直接奪取城門。
尤世威作為昌平總兵,下轄兵馬一萬餘人,主要任務是守護明朝皇陵。
雖然是守陵兵,但這隻部隊的實力不差。後來權傾天下的寧南伯左良玉,便是以昌平兵為本錢,透過參與剿匪發的家。
這也是為什麼滿桂走後,便將勤王軍的指揮權給了尤世威,而不是宣府總兵侯世祿。侯世祿雖然原本兵力更雄厚,但之前被兵部折騰,又吃了敗仗,現在不過三千人馬。
而在明朝後期的軍事系統,總兵的家底決定了部隊的戰鬥能力,所以尤世威也是京城內最能野戰的將領。
大軍出城,建州軍並未阻攔,只是收攏陣型,嚴陣以待。
尤世威此次共率領八千精兵出戰。
雖然人數不多,但建州並未傾巢出動攻城,位於城下的攻城部隊實際也就萬人左右,明軍更有城頭的火力支援。
出城的明軍抓緊時間,先將便攜的鹿柴、拒馬等拋擲到軍陣的前方,抵禦建州軍可能來臨的衝鋒,為己方陣型的擴張創造空間。
如果建州騎軍乘此時明軍立足未穩,破壞明軍的工事,那麼應當能給明軍造成不小的損失。
然而建州軍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將原來用於抵禦城頭火力的笨重楯車從陣前撤走。
明軍陣中,尤世威望向反常的建州軍陣,神情有些凝重。
這不是他第一次同建州交手。
天啟年間,他曾以山海關中部副總兵之職,追隨大帥滿桂馳援寧遠,並且於城外同建州力戰,因功被提拔為昌平總兵。
在他的印象裡,建州兵猶如狡猾的大型貓科猛獸,戰前會花大量的時間逡巡對峙。
一旦找到弱點,就一定要從敵人身上帶走一大塊血肉。
察覺到反常,尤世威迅速命手下傳令,及早結成陣型。
明軍作戰,向來喜歡將炮兵和投射火力擺在陣前。昌平兵推出了十幾門虎蹲炮,以拒馬為依託,向建州兵發射。
然而,虎蹲炮作為傳統火炮,威力和射程還是有限,只見建州軍陣如同波浪般的迅速後撤,退到了明軍炮手的三百步開外。
這一輪的霰彈齊射除了零星幾具屍體外,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戰果。
戰機稍縱即逝,一見明軍已經發炮。建州軍中的披甲騎士迅速下馬,嚮明軍佈置的拒馬發起衝鋒。
尤世威見狀,趕緊傳令變陣,將炮手轉移至隊尾,令長矛兵拒敵,刀盾兵在其身側護衛。
外人看來,昌平軍外有拒馬,內有長矛刀盾,嚴密的防守如同鐵桶一般。
然而,當建州軍的下馬騎士衝至明軍軍陣,瞬間便血光四濺。
其中一名騎士一馬當先,跳躍至兩杆長矛的縫隙之中。
斜刺裡一把長刀劃破他協下甲冑的薄弱處,但此人反過來用力夾緊刀片,隨後兩手把住長槍一攪,一下就掀倒了三四人。
其身後的建州軍瞥見此處漏洞,如同聞到腥味一般,紛紛從這個破口湧入,將還躺在地上的明軍斬死。
其餘明軍雖然名義上也都是精銳,但也止步於在戰場上聽令行事,隨大流而已。
遇到這種突發情況,無論是普通兵丁還是隊正,都有些發懵,不知道該如何把這個破口補上去。
反觀建州兵,則是像湧向旗幟一般擁在了那破陣的騎士身旁,並在其指揮下高效的殺戮著四周的長槍兵,不斷擴張著這個缺口。
一時間,原本還嚴絲合縫的明朝軍陣似乎在這個點被鑽出一條裂縫,隱約有搖搖欲墜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