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非清楚他在想什麼,勸道:“都這個田地了,黑的白的全爛到底了,咱就別步步推進了,一步到位吧!”
…………
西四街口。
這裡勝利、紅樓、地質禮堂三足鼎立,一向是京城電影旺地,此時卻門可羅雀。日漸炎熱的天氣有些惱人,大中午都病懨懨的。
一對情侶騎車而來,停在紅樓影院門口。
“哎,《尖峰時刻》怎麼沒了?”
“下線了吧。”
“一個月就下線?我前些天看還貼著海報呢!”
男生跑到售票口,問:“你好,《尖峰時刻》有麼?”
“沒了,不放了。”
“為什麼不放啊,看的人挺多的。”
“你問誰,我哪兒知道?”
“那,那《花木蘭》有票麼?”
“也不放了。”
男生鬱悶,掃一眼旁邊,一溜手畫的國產片海報,就更鬱悶。
“算了,不看了。”
“真是,怎麼啥都不放了?”
類似的情景在各個城市發生,彷彿一夜間,觀眾發現美國片消失了。
大部分人無所謂,我看盜版碟不香嘛?我抽菸喝酒打檯球不香嘛?但一些習慣去影院的人,尤其喜歡引進片的人,就開始在網上議論。
“我這美國片全撤了。”
“我這也撤了。”
“聽說有政策,禁映美國片了。”
“禁的好,媽的美國佬欺負人!”
“雖然禁的好,但我想看電影怎麼辦啊?我可不想掏錢去看那些主旋律。”
“盜版唄,十塊錢四張碟不好嘛?”
“其實國產片也有好看的,可天下公司裝死沒動靜啊,去年連賀歲片都沒有,莫非要倒閉了?”
“重心轉移到電視劇上了吧,畢竟現在電影市場太爛了。”
“唉!”
“唉!”
說來說去,最後一聲嘆息。
這年頭,群眾基本不會了解政策檔案的,因為沒有了解的渠道。網上議論著,官方也沒反應,在大家眼裡就是預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