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現在都以主旋律為主,只不過多樣化一點點。”
“你這小子耍滑頭,我明白,明白。”
張何平頓了頓,道:“成,那我就接了。”
…………
電影公司老總沒想到他這麼快,沒多久就把人找齊了。
此刻,京臺一位副臺長、電視藝術中心的鄭小龍、音像出版社的張何平,再加己方,齊聚一堂。
首先意願都很強烈,張何平也能服眾,只在投資份額上研究了半天。
最終決定,京臺佔大頭,拿出八百多萬,另三家出三百多萬,共一千二百萬成立一家公司。
性質很特別,既能獨立拍電視劇,也能獨立拍電影。
許非之所以牽線搭橋,往大了說,是市場活力不夠,急需有實力的出品單位;往小了說,是擴大自己陣營,把朋友變的多多。
他不是小心眼的人。
談笑間促成一件大事,觥籌交錯,把酒言歡。
萬事開頭難,幾人坐在了一桌,就代表成功一半。都是有能量的,當即討論:
“有部《離開**的日子》不錯,我們可以申請發行。”
“葉大英要拍新片,想請張國榮演紅軍。”
“啊?這想法太獨特了吧?”
“但我覺得挺好,市場就需要這樣刺激,得有新鮮感。”
“那我們可以找他聊聊,看能不能合作。”
三言兩語,業務大框就出來了,鄭小龍忽想起一事,忙道:“等等,最重要的還沒定,公司叫什麼名?”
“四家聯合,不如叫四海?”
“有點莫名,叫晨星怎麼樣,意味著新希望。”
“俗,還不如叫四海呢?”
“那乾脆叫北海吧?”
“誒,我看真行。”
“小許,你的意思呢?”張何平問。
“最好有特色些,我們紮根在京城的,不如叫紫禁城影業。”許非笑道。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