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哪有那麼多隊形可換,難保有重複的。”
真實的開幕式便是如此,幾個大節目全是佇列、隊形,其中有一個是若干人分組,各圍成一個圈不停旋轉。
無論軍樂團、鑼鼓、舞蹈、武術,轉圈佔據了整場開幕式,就換了個解說詞。
“……”
總導演沉吟半晌,問:“你想把重心放在個體身上?”
“對。”
“那怎麼表現?”
“鄧導演,現場可以把鏡頭給到單人大特寫麼?”許非問。
“可以。”
“那就好。”
許非拿起粉筆,粗略畫了幾道,“我不懂歌舞,這幾天想的是以武術為主的綜合類節目,也分幾個小環節。
開頭部分,數百人拿著大旗入場,紅黑兩色,身材魁梧,揮舞的時候要有古代沙場,英雄猛士的感覺。
旗手排佇列,當然我不會排。表演之後,圍場地站一圈,旌旗招展,將士助威。
跟著上來幾個移動舞臺,剛才不說京劇沒法弄麼?可以加進去。
舞臺要遮擋,一個個亮相,就像幕布刷的拉開,穆桂英英姿颯爽,穿蟒扎靠,翻身涮腰,花槍舞的上下翻飛。
接著再一拉,卻是《白蛇傳》裡的缽童,紫堂堂的面龐,一張臉從綠變紅,從紅變白,由白變黑,七八張臉譜過後,嗖地恢復原樣。
正中一個,請位武術大家,單耍,不用刀槍棍棒,沒格調。演練之後,一群半大小子上來,喊的驚天動地,拳打的虎虎生風。
耍完了兩邊一開,各入一群獅。
一南獅,一北獅,風格迥異,各顯神通。末了聚到正中,搖頭擺尾,普天同慶……”
丫嘴皮子利索,一串講吓來跟說書似的。
“……”
屋子裡沒動靜,都在認真思索。
別人是講思路,這位直接把一套節目端上來,就差具體編排。一票老前輩想了又想,首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整體效果,又具個人特點。
尤其南北二獅的設計,更是出乎意料。
“刀馬旦、武生都好,川劇變臉也可以。”
“舞獅會不會太活潑了,畢竟是開幕式。”
“中國人有大喜事才會舞獅,亞運不就是大喜事?”
眾人議論的很歡快,一位老先生道:“哎對了,你剛才說武術家不耍槍弄棒,你想讓他練什麼?這位可是主角,得壓得住場。”
“用劍吧。”
“劍?”
“醉劍。”
喲!
大家精神一震,都想起今年上映的《黃河大俠》來了。
這麼一琢磨,好像是比單純的排佇列豐富。採不採用另說,起碼形式非常受啟發。再看這位,眼神就有點不一樣了。
“小子,你哪個單位的?年輕輕可不一般啊!”
“自我介紹下吧,大家認識認識。”
“不敢當不敢當……”
不嘴炮的時候,許老師超有風範的,“我叫許非,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